
混龄的环境是蒙氏教具最具代表性的特点之一。这不仅提供了多元的差异性,丰富了幼幼互动的经验,也促进了师幼互动,使教师能全身心和每一个孩子建立联结。
我的困惑
应不应该在班级中向孩子们强调“哥哥姐姐”的概念,鼓励大带小?
老师的回应
这是中国特色,孩子们之间的交往是正常的社会交往,不应强调年龄的概念。
我的观察
在我目前所在的班级,教师确实没有过多强调孩子的年龄差异,孩子寻找玩伴,更多的是依据彼此的性格和能力.但在所有孩子中,有两个小年龄孩子,特别愿意跟着一个大姐姐活动。无论是工作还是户外,三个人几乎都黏在一起。在这个集体中,大姐姐说一不二,工作的时候,两个妹妹就在旁边观察,或者依样画葫芦,还生怕自己做得不一样。大姐姐是一个非常有秩序感的孩子,在生活中也非常愿意照顾两个妹妹。但她们从来都是直呼姓名,不会喊“姐姐妹妹”。也因为有姐姐的示范和榜样作用,两位妹妹的各方面能力飞速发展,基本不需要老师过多的介入和帮助。
一开始,我会对混龄的价值产生怀疑。因为混龄的环境,对老师的挑战是非常大的,需要兼顾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需要。稍有不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不仅无法互相成就,反而可能互相拖累。因为这个活生生的例子,我开始思考“混龄教育” 的价值。
混龄教育的突出优势
榜样作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其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孩子与孩子之间,比孩子与成人之间更亲近,同伴作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当大年龄的孩子在操作教具的时候、在展现良好榜样作用的时候,小年龄孩子更愿意观察、模仿和学习。
宽松包容的环境
在混龄环境中,教师更倾向于对孩子进行纵向评价,而不是在孩子之间进行横向比较。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教师能更多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而不会简单地给孩子“贴标签”。为了符合孩子的需要,教师需要准备更多元、更丰富、更多层次的环境来促进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具。
大年龄孩子家长的迷思
有的家长认为,混龄的环境只对年龄小的孩子有好处,经常会质疑:“这么大的孩子还跟小孩子一起玩,太无聊了。”不自觉地,有时家长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猜想孩子的心理。
小时候老师经常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给别人“当老师”,说明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知识点。幼儿园混龄教育,比掌握一个知识点,更有益处。除了以上两点,好处有二:
一是增强孩子自信心。和孩子朝夕相处过程中,你会明白,孩子是天底下最无私最乐于分享的。当他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学会了一项新的技能,他会迫不及待地想和别人分享,因为他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当他作为榜样,作为“小老师”,帮助小年龄的孩子,那种脸上的自豪无法言喻。“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直到我们发现自己可以做些什么。”那种帮助别人后“我能行”的感觉,有助于孩子建构积极的自我。
二是有助于孩子克服“自我中心化”。学前阶段的孩子,自我中心化是思维的一大特征。著名的“三山实验”告诉我们,孩子很难做到“换位思考”。但不同年龄的孩子的思维特点和解决冲突的能力和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为孩子提供了多样丰富的环境,提供了孩子和不同的人相处的机会。因此,孩子会在交往过程中不断尝试适应这种差异,也就是,他们会学习如何和比自己年龄小的孩子打交道。研究表明,混龄环境比同龄环境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