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言:哲学的作用】
哲学包括:逻辑学,美学,伦理学,政治学,形而上学。
哲学使人愉悦,即使是形而上学的幻景也蕴含诱惑,每个学习者都能体会得到,直到粗砺的生存需求将我们从思想的高峰拽下,抛入生活的撕扯琐碎中。
人类社会早期追求智慧的努力留给后来者某种永不消逝的渴慕。
生命之于我们,意味着不断地将我们自身及所遭遇的一切转化为光与火。(尼采)
真理无法帮助我们富有,却能使我们自由。
科学和哲学的区别:
- 科学的意义在于研究事物在现阶段的本质和变化;哲学不满足于描述事实,而是将事实与经历结合起来,从而得出意义和价值。
- 对过程的观察、对方法的构建是科学,对目的的批判和协调是哲学。
- 科学给予我们知识,哲学赋予我们智慧。
【二、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
总结:优生,优育,民主式贵族政体,护卫官共产共妻
- 优生:父母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都有限制,如果后代畸形,或者父母不合格,则抛弃。优秀的多生,不行的不生。
- 优育:十岁之后离开父母,共同教育,逐层考核筛选
- 民主式贵族政体:行政官并非民主选拔,而是由考核选拔得到的最智慧的人担任,民主式体现在行政官不继承
柏拉图的正义:人人各得其所,各尽其责
杜兰特的评论:
1、共产意味着责任稀释。亚里士多德的评价:我们既不能假设一种超出常人的道德标准,又不能倡导一种因天性和环境而特别优异的教育。我们必须考虑大多数人能够得到的生活和国家能够实现的政府形式。
2、政治权力是经济权力的反映。罗马教皇之所以可以拥有权利,是因为农业社会的人口信仰超自然力。
3、乌托邦缺乏变化意识,是科学而非艺术。
4、部分乌托邦已经实现了:政治学教育、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等等
5、柏拉图的乌托邦虽然远非真的可行,但是他认为对美好愿景的描绘是有价值的:人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地憧憬,并努力实现憧憬的一部分。人生来就是一种创造乌托邦的动物。
【三、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
总结:开创者,幸福=中庸之道,反女权主义,立宪政府,确立图书馆书籍分类总原则,创立逻辑学、美学、艺术理论,成为生物学的奠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学生(亚历山大)对现实世界的政治统治和老师(亚里士多德)对哲学领域的思想统治其实只是一次伟大史诗性工程的两个方面——两位极其伟大是马其顿人统一了两个混乱的世界。
形而上学:
- 上帝是一个无实体、看不见、摸不着、不占空间、无性别、无情欲、无变化、完美而永恒的存在。
- 他本身即是纯粹活动的本身,所以他不活动。
- 他唯一的职责是沉思冥想世间万物的本质,由于他本身即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一切形式的形式,他仅有的工作便是苦苦思索他自身。
心理学和艺术:
- 艺术的目的并不是呈现事物外在的样貌,而是表达其内在的意义;因为这才是它们的现实,而不是外在的行为和细节。
- 艺术职能的重中之重是提供一个宣泄的渠道、一个净化的过程:通过悲悯和恐惧,对这些情感进行了有效的净化。
逻辑学:
- 定义:每个合格的定义包含两个部分,首先将被定义之物划归至某一群类,这个群类具备的一般特征也正为该物所有;其次,指出该物不同于该群类中其他物体的特点。例如,人是一种有理性的动物。
- 亚里士多德主张探索个体,远离共性;柏拉图主张毁灭个体,探索共性
政治学:
- 国家所追求的目标应该由公众决定,但实现它的途径只能由专家来决定和执行;选择的权利应该以民主的方式广泛散布,但政府职能只能严格地由具备条件并且经过筛选的人担当。
杜兰特的评论:
1、只有科学观察,缺乏有效结论
2、批判性思维 > 激情
【四、培根】(1561-1626)
总结:经验主义,唯物主义之父,科学全领域的survey作者,重实践(而非理论),知识就是力量。创造了社会心理学,归纳法(三表法)。
这是一个充满成功、希望和活力的时代,在每个领域都将有新的开始和进展;这个时代正期待着某个声音,某个综合一切的灵魂来总结它的精神和决心。这个人就是弗朗西斯·培根,现代最强有力的思想家,他摇着铃铛将各路睿智之士召集在一起,并宣布,欧洲已经成年。
每一位哲学家心中乌托邦的模样:一个民族,在一群最富智慧之人的领导下安居乐业、勤恳富足。
《论说文集》
- 投入过多的时间在学习上是懒惰,将学到的知识过多的用于装饰是虚伪,全凭书本上的教条下决断是学究气。手工业者讨厌学问,头脑简单之人敬仰学问,而真正有智慧之人运用学问。因为学问本事并不教你如何运用,而需要一种脱离它、超越它、由观察得出的智慧。
一个人的短处来自于他所处的时代,他的美德和优点属于他自己。(by 歌德)
杜兰特的评价:
1、哲学贡献零碎、混乱。
2、在那样一个既无技术也无科学的时代,勾勒出一幅涵盖所有科学和技艺的大辞典计划。这位非凡的天才,在无法写就一部关于所有已知事物的史书的年代,写出了一部关于人们应该知道的历史。
【五、斯宾诺莎】(1632-1667)
总结:决定论,万事万物都在上帝之内(天人合一),民主制,拥护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笛卡尔的继任者,近代最伟大的犹太人
《伦理学》
- 我们不是因为事物给了我们愉悦,我们才对它产生欲望;它之所以使我们预约是因为我们对它产生了欲望;我们对它产生欲望是因为我们必须这么做。
- 没有自由意志,生存的必然性决定了本能,本能决定欲望,欲望决定思想和行动。
- 伦理学有三个终极体系,一个是佛陀和基督,认为所有人同等珍贵,强调善,认为爱是道德,政治上倾向于无限民主;第二种是马基雅维利和尼采,接受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享受战斗、征服、统治,认为权力是道德,政治上坚持世袭贵族制;第三种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否认前两种的普遍适用性,认为只有明智和成熟的思想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判断,认为理智是道德,政治上赞成贵族制和民主制相结合。
- 愉悦是人从一个相对不完美的状态转换至一个更加完美的状态的过程,这其中包含着快乐,一个人的力量也因此得到增强。
【六、伏尔泰】(1694-1778)
总结:思想启蒙运动,百科全书派,理性主义,反教会(并不是无神论者),区分迷信和总宗教,第一本历史哲学著作的作者,雪耻,温和改革派,我可以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他给了人类动力,他让我们准备好迎接自由。
意大利有文艺复兴,德国有宗教改革,但是法国有伏尔泰,他对这个国家而言,既是文艺复兴,又是宗教改革,还有一半的革命。
当一个上升的阶级不满于现存的法律或习俗时,它就会取理性而弃习俗,取自然而弃法律,就像个体中矛盾的欲望迸发成为思想一样。
一旦一个国家开始思考,就不可能被阻止了。
《论从查理曼到路易十三各国道德精神》:第一部历史哲学。
- 首次尝试系统地追忆欧洲思想发展中的自然因果脉络。
- 只有神学让位,历史才能回归本来面目。
- 我的目标是人类心灵的历史,而不仅仅是琐碎事实的清单;我也不关心那些伟大君主的历史……但我想知道人类从野蛮迈向文明的台阶是什么。
《百科全书》和《哲学辞典》
- 只有当天堂毁灭的时候,地球才能回归本来的面目。
- 唯物主义是对付教会的有力武器。
- 如果我能和那个老邻居一样无知,我应该也很快乐,但是那并不是我想要的快乐。
政治:
- 伏尔泰对完全出于想象而建立的新世界乌托邦表示怀疑。当过去被关在门外,它还会从窗户跳进来。问题是什么样的改变能消除这个真实世界中的种种痛苦和不公。
【七、康德】(1724-1804)
总结: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先验(先于经验,时空因果),反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
通向康德的路
- 从伏尔泰到康德:从没有宗教信仰的理论理性到没有理论理性的宗教信仰。
- 从洛克到康德:洛克(物质->心灵)、贝克莱(只有心灵没有物质)、休谟(没有心灵只有感觉和记忆,推翻因果律)。
- 从卢梭到康德:感觉>知识,反理性主义,反享乐主义
《纯粹理性批判》:先验,将现象和物自身区分开来
- 心灵主动地将无序变为有序。
- 感觉是无组织的刺激,知觉是有组织的刺激,概念是有组织的知觉,科学是有组织的知识,智慧则是有组织的生活。
- 康德最伟大的贡献是将现象和物自身区分开来。
- 我们队月亮的认识就是一连串的感觉(这是休谟所看到的),我们天生的大脑结构将感觉加工成知觉,再将这些知觉统一整合(这是休谟没有看到的),使之转变为概念或观念。所以月亮对我们来说,只是我们的观念而已。
- 科学以为它研究的就是对象本身,是没有被污染的纯粹的外部实体;哲学意识到科学所面对的材料是感觉、知觉和概念,而不是物自身。
- 二律背反:双方依据普遍公认的原则建立的命题互相矛盾,由康德提出。二律背反是科学企图超越经验而造成的无法解决的矛盾。
- 概念无法应用于本体世界。
《实践理性批判》:伦理学。天上的星空,心中的道德定律
- 一个行为的好坏不是看其结果,也不是看它是否明智,而要看它是否遵从了内在的责任感。
- 道德本不教我们如何幸福,而是教我们如何无愧于幸福。
- 心中的感觉凌驾于脑海中的逻辑之上(和卢梭相同)
宗教与理性:
- 宗教不是建立在理论理性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带有道德感的实践理性的基础上。
- 宗教的基础从神学改为道德,从信条改为产品
政治与持久和平:
- 如果人类完全是社会性的,就会停止前进;个人主义和竞争的混搭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
- 持久和平条件的第一个明确条款:各国的内部制度必须是共和体制,除非是全民投票统一,否则任何一国不可发动战争。
- 每一个人都应因为他背身二收到尊重;如果仅是把一个人作为外在目的的手段,这将是对他的尊严的亵渎。
杜兰特的评价:
1、心灵是积极的
2、道德不是绝对的,它是种群为了生存而偶然形成的行为准则,群体本质和环境的不同使其具有不同的道德
3、兼容并包
4、哲学最初的简单纯洁,由于康德变得不同了,它更加深刻了
【黑格尔】(1770-1831)
总结:辩证,唯心主义,中庸,历史哲学(历史处于辩证运动之中),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合乎绝对精神)
《逻辑学》理性概念的分析。概念范畴中最具普遍性的就是关系,每个观念都是一个关系群。没有关系或质量的存在是不存在的,也没有任何意义。
每种思想或事物(观念和条件),都将走向它的对立面,然后与其结合,并形成更高、更复杂的整体。
马克思将群众运动和生产力作为一切根本变革的根本原因,以此取代了通过时代精神决定历史发展的绝对精神。
【八、叔本华】(1788-1860)
总结:理性的悲观主义者,《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忧郁多疑、愤世嫉俗、仇视女性
利用科学对神学展开攻击,从社会主义的角度对贫穷和战争提起控诉,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人类的生存竞争。
如果从外在出发,我们永远都掌握不了事物的真正本质。如果我们发现了心灵的终极本质,那么,我们可能就拥有了认识外部世界的金钥匙。
生命意志:
- 实际上大概是欲望、本能的意思
- 通过哲学、神学思辨来掩盖自己的欲望。
- 人类:形而上学的动物
生殖意志:
- 意志能够战胜死亡,通过牺牲自己、繁殖后代战胜死亡。
- 爱情是大自然设下的骗局
- 个体知识现象,而非自在之物;在物质的无穷变化中看出持久不变的形式,这就是哲学的本质
- 唯有作为整体的意志才是自由的,一般意志的各个部分,都由整体意志决定,一旦决定,便不可扭转。
悲观主义:
- 如果我们的意识被意志填埋,如果我们怀着无限的希望和无尽的恐惧,在种种欲望面前曲阜,如果我们心甘情愿地服从意志,那么,我们就永远得不到持久的快乐和和平。
- 欲望被实现,意味着新的欲望出现,如此下去,无休无止。
- 根本原因在于,意志必须依靠自身存货,因为除了意志,一切都不存在,而意志又是饥渴的。
- 痛苦是人声最基本的刺激和实在,而愉悦只是痛苦中的片段,其作用是消极的。
- 智者不寻求愉悦,他们在忧虑和痛苦中寻找自由。
- 人生就像一个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左右摆动
- 意志现象越是完整,痛苦就越是明显。一个人越是理智,他就越痛苦。
- 我们的人生依赖于我们队人生的不完全认识。
- 一切叙事诗或戏剧诗,都无法描绘永恒、完美的幸福,它们能描绘的只有人类为了幸福所做的挣扎、努力、奋斗。
- 生命就是不断被推迟的死亡
人生智慧:
- 哲学:要摆脱无止境的痛苦,就要对人生进行理性的思考
- 艺术:艺术能将知识从意志的奴役中解救出来,艺术能使人忘记自我和自己的物质利益,艺术能提升人的理性,使理性在不受意志影响的情况下对真理进行思考。
- 宗教:人生的终极智慧是涅槃,即将一个人的自我降至欲望和意志的最低点。
杜兰特的评价:
- 悲观主义某种意义上也是唯我主义
- 个人经历决定了哲学思想
- 迫使哲学转向人类不幸这个赤裸裸的现实
- 揭示了心灵的秘密,告诉我们欲望是哲学中不证自明的公理。思想不只是对客观事件的抽象思考,还是行动和欲望的灵活工具。
我们期盼能够强烈深刻地体验声明,无论付出多少痛苦的代价;我们期盼探索人生最深处的秘密,即使最终幻灭。
【九、斯宾塞】(1820-1903)
总结:实证主义,普遍进化论哲学家,超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善于整理、综合
思想的各个领域,三阶段:神学 -> 形而上学 -> 实证科学
1、神学:人们以神学的方式思考对象,通过某些神灵的意志来解释一切问题
2、形而上学:人们通过形而上学的抽象手段对对象进行解释
3、实证科学:通过精确的观察、假设、实验,关于对象的研究最终成为实证科学,人们通过大自然的因果关系法则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
哲学发展路线:数学 -> 心理学 -> 生物学
1、数学:十七世纪,笛卡尔,霍布斯,斯宾诺莎,莱布尼兹,帕斯卡
2、心理学:贝克莱,休谟,孔狄亚克,康德
3、生物学:十九世纪,谢林,叔本华,斯宾塞,尼采,伯格森
不可知论:
- 思维是一种关联性活动。超越关联性的东西,思想是无法表达的。人类理性受现象束缚,理性的目的是为了与现象贯通,理性无法解释超越现象的东西。
- 科学v.s.宗教:科学法则只适用于现象界和关联物,宗教是一个神话,能将无法概念化的信仰合理化的神话。
进化论:
- 进化是对物质的整合以及伴随着整合而出现的运动的消散。在进化中,物质从模糊、松散的同质体转变为确定、连贯的异质体,而绵延的运动也经历着类似的转变。
生物学:
- 生命是为了适应外在关系而对内在关系的不断调整
- 生命的完整性取决于内在关系与外在关系间的一致性程度;如果该一致性完美无瑕,那么生命便完美无瑕。
- 个体发展和生殖之间是互相对立的。
社会学:
- 工业社会带来民主和和平。
- 人们的信仰从「个人为社会而存在」转变为「社会为个人而存在」,这种变化充分体现了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的不同
杜兰特的评价:
- 关于「进化」的定义不准确。在人种学和政治学中,异质社会带来不稳定,进化朝着同质性发展。
- 拉马克派哲学家
- 社会主义不是军国主义发展的产物,而是工业主义发展的结果。
- 斯宾塞为哲学提供了一个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并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现实主义。在这种现实主义面前,德国哲学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懦弱抽象。
【十、尼采】(1844-1900)
总结:胜利即是正义(崇拜力量,反平等,反基督教,反社会主义),在伦理学中应用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权力意志,超人。浪漫主义者。贵族制政体(类似柏拉图的政治学说)。崇拜个体,反对社会;崇拜酒神,反对日神(浪漫主义v.s.古典主义);自身性格柔弱。与瓦格纳的相爱相杀。反女权主义。
道德:
- 贵族道德v.s.庶民道德:在庶民道德的笼罩下,人们热爱安定与和平,厌恶冒险和权力;人们不再追求力量,人与人之间的报复不再公开,而是变的隐秘。
- 一切道德的背后是一种隐秘的权力意志(和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差不多?大概也就是本能和欲望的意思)
- 本能是权力意志最直接的动作,它不受意识的干扰。意识是次要的、多余的。
- 强者不会用理性的外衣来掩盖内心的欲望,他们的逻辑很简单,即「我要」。欲望因其本身而正当的存在,而良心、怜悯或悔恨绝无立锥之地。
超人:
- 人类的目标不应是整体的提升,而应是培养出更健康、更强大的个体。我们的目标不是整个人类,而是超人
- 人类无法被改善,人类甚至根本就不存在。人类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唯一存在的只是一大堆个体。
- 最优秀者只能与最优秀者通婚,爱情应该留给乌合之众。
- 超人身上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对冒险和斗争的热爱。
- 充沛的体力、高超的智力、无限的自豪——这就是造就超人的三要素。
政治:
- 贵族是通往超人的必由之路
- 废除民主,毁灭基督教
- 女权主义是民主和基督教思想的必然结果
- 正义如是说:人类没有平等
- 唯有知识分子才应该持有财产,因为除知识分子之外,其他人都把财富本身看做终点
杜兰特的评价:
- 矫枉过正,缺少平衡和自制
- 诗,激情,宗教信仰,而不是证明
- 没有意识到社会本能的地位和价值
- 他迫使人们诚实地思考达尔文学说的伦理学意义。他把人类看作人类必须超越的东西
- 很少有人为成为天才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
【十一、现代欧洲哲学家】
现代哲学史可以说是一部物理学与心理学的斗争史。
- 伯格森:反唯物主义,偏重直觉,拉马克派,冲动和欲望是进化的积极力量,存在即是变化
- 克罗齐:反唯物主义,偏重逻辑,黑格尔派,反对宗教,相信自由意志。论证方法偏向经院哲学,喜欢驳斥,而非得出结论。美在于内在意向和内在表达,是思考而非创造。
- 罗素:数理逻辑学家 ----一战---> 共产主义者。推崇思想和言论自由。
【十二、当代美国哲学家】(实用主义啊)
世界上有两个美国:欧洲式的美国和美洲式的美国。
桑塔亚纳:唯物主义,怀疑主义,讨论人类理性的局限性,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柏拉图的政治学(唯一存在的平等是机会的平等)
威廉·詹姆斯:实用主义。
约翰·杜威:实验主义,进化论,民主政体,追求发展的过程,而非完美的结果。
实用主义:
- 实用主义不考虑观念的来源、前提,它考虑的是观念的结果。它不考虑原本的事物、原则、范畴或者假定的必要性,它考察的是最终的事物、结果、效用、事实。
- 经院哲学问观念是什么,达尔文学说问观念的起源是什么,实用主义问观念的结果是什么,将思考引向了实践、使它面向未来。
- 当证据匮乏的时候,我们应该根据切身利益和道德利益做出选择。
- 实用主义博采众长,根植于众多的哲学思想:康德的「实践理性」、叔本华对意识的升华、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从功效角度对一切善进行衡量的功用主义、英国哲学重经验重归纳的传统,同时它与美国生活的真实场景息息相关。
- 威廉·詹姆斯的最后一句话:世上本无结论可言。在我们应该终结的事物中,有什么终结了呢?命运不可预测,劝告无法赐予。永别了!
实验主义:
- 人类不再从神学的角度,而是从生物学的角度,对心灵和生命进行解读,并将心灵和生命看作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器官和有机体,而这些器官和有机体在环境中经历了一个作用与被作用,塑造与被塑造的过程。我们所研究的必须是反应模式,而非意识的状态
- 哲学的问题不是我们如何认识外在世界,而是我们如何学会制服和改在外在世界,以及处于什么目的这么做。哲学不是对感觉和知识的分析(这是心理学),而是对认识和欲望的综合及协调。
- 思考的首要特点便是面对现实——调查、细查、普查、观察。
- 思考是社会性的,不但出现在具体情形中,还出现在特定文化的大环境中。社会是个体的产物,但是个体也是社会的产物。本能的作用被夸大了,而早期训练的作用被低估了。
【十三、结语】
- 哲学应致力于用人类知识来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
- 未来哲学的使命便是依据时代的社会和道德问题对人类思想进行梳理,并以明晰的方式表达出了。哲学的目标是尽其所能,成为解决这些矛盾的工具。哲学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普遍理论,能够对生命中的种种冲突进行有效的调节。
- 富裕是首要的,一个民族唯有解决了温饱问题才能学会哲学思考。当我们学会像尊重财富一样尊重自由时,我们也将迎来自己的文艺复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