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道德高尚的人,不必以道德诫命来自律,因为他内心自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 需要恪守道德诫命,因为他内心没有道德。道德高尚的人是无为的,其道德不是刻意为了实现什么。道德低下的人是在追求道德,其道德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大仁爱的人,是在追求仁爱,却不是刻意实现某种目的。有大正义的人,是在追求正 义,而且其正义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有大礼法的人,是在追求礼法,却没有人响应,就抡起胳膊去强迫人了。所以,丧失了大道,这才强调道德;丧失了道德,这才强调仁爱;丧失了仁爱,这才强调 正义;丧失了正义,这才强调礼法。所谓礼法,不过表明了忠信的浅薄缺乏,其实是祸乱的端倪了。所谓人的先见之明,不过采摘了大道的一点虚华,是愚昧的开始。所以,大丈夫立身于丰 满的大道中,而不站在浅薄的礼法上;立身于大道的朴实中,而不站在智慧的虚华上。据 此而取舍。
导读: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老子说,已经拥有上德的人,不会经常把功德挂在嘴上;而经常讲自己的功德,执着于有德,喜欢用德去衡量别人的人,越是想不失德,越是说明自己缺乏德。
因此,若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理解老子所说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了——人们渴望的东西,通常是自己缺乏的。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老子说,越执着于德,为了德而作为的人,就越容易失去仁、义、礼。这是道一层一层衍化的规律。
把这个道理沿用到生活中,就会发现:当一个人真正清静的时候,就不会去追求清静了;那些向往清静、着急让自己静下来的人,则是因为内心很浮躁。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老子说,华丽的东西,总是夺人耳目;而朴实无华的东西,才最接近道。
所以,失去道的人才会强调德;而没有大德的人,才会讲仁义。道德仁义都沦丧了,到了只能用“礼”来约束行为、掩饰自己的时候,那就已经到了祸乱之首了!
感悟:
已经拥有上德的人,就不会经常把德挂在自己嘴上。所以,好人一生平安是怎么获得的?就是做了好事,还能把功劳归于大家,还能总是立德、总是归零。人生中的大平安、大自在,不能只靠聪明才华,只有厚德深种,才能长久。 在生活中,真正做的人,不会经常说;而经常说的人,通常是因为自己没去做。
在生活中,当一个人越执着一种东西,说明他越缺乏这种东西;当一个人缺乏某一种东西时,就越会用这种东西去掩饰自己的不足。所以说现实中,一个人越执着的东西往往越容易失去,不执着反而能拥有。因此,我们要擦亮自己的心,要学会放下和接纳,学会自见自贵,学会放手才能真正拥有。
朴实无华的东西才最接近道,才能承载大福报。因此,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在生活中,一杯鸡尾洒和一杯白开水,前者肯定卖得更贵,价值更高,更吸引人。因为后者太过平淡无味、随处可见,所以人们并不珍惜。但人可以一辈子不喝酒,可是一天都离不开水!地球上的所有生灵植被,没有了水就没有了生命!
道就是这样,虽然道像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但是万物都离不开道。绝大多数人是天天在道中,而不知“道”而已。所以,做人,要厚道,要“居其厚而不居其薄”;要实在,要去掉浮华,才能承载上天不求而自应的大福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