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老子》第38章

作者: 孤鸿学士 | 来源:发表于2018-04-15 22:36 被阅读39次

第三十八章一百三十一言

【文】

傅奕《道德经古本篇》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处其实,不处其华。故去彼取此。

帛书《老子》甲本复原第1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字】

德:本意是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星)的运行。后来引申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

攘臂:捋起袖子,露出胳膊表示振奋。

【校】

无不为:王弼、河上公本作“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无以为:此句衍。

愚之始:帛书甲乙本皆作“愚之首”。

处……不处……:王弼本作“处……不居……”,帛书甲乙均为“居……不居……”。

【注】

忠信不够,拉“礼”来凑。

【译】

达到“上德”的人看不出来德行,是因为遵循道来处事。“下德”的人看上去符合道德标准,实际上失去了“道”。“上德”之人的“无为”,是没有去作为。“上仁”之人处事是没有作为,“上义”之人做事是有作为。“上礼”之人做事却没有人顺从他,于是撸袖子拉人过来。所以,道失去之后有德,德失去之后有仁,仁失去后有义,义失去后有礼。所谓的“礼”只不过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只不过是道华丽的产物,是愚昧的开端。因此大丈夫处身,居“忠信”而不居“礼”,居道的“质朴”而不居“华丽”。故去彼取此。

【解】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上德”、“有德”之人,只遵从道。“下德”即为“仁、义”,以不失去仁义作为道德标准,实际上是背离“唯道是从”主张的。所谓的“礼”,不过是“忠信”这种“下德”都很少了,之后才出现的,没有人遵从“礼”就用“法”来强行。

班门弄斧,欢迎批评

相关文章

  • 初识《老子》第1章

    第一章五十九言 【文】 傅奕《道德经古本篇》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 初识《老子》第2章

    第二章九十三言 【文】 傅奕《道德经古本篇》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之相生...

  • 初识《老子》第11章

    第十一章四十九言 【文】 傅奕《道德经古本篇》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

  • 初识《老子》第12章

    第十二章四十九言 【文】 傅奕《道德经古本篇》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

  • 初识《老子》第5章

    第五章四十五言 【文】 傅奕《道德经古本篇》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

  • 初识《老子》第6章

    第六章二十六言 【文】 傅奕《道德经古本篇》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 初识《老子》第7章

    第七章四十九言 【文】 傅奕《道德经古本篇》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

  • 初识《老子》第36章

    第三十六章五十九言 【文】 傅奕《道德经古本篇》第三十六章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

  • 初识《老子》第41章

    第四十一章九十七言 【文】 傅奕《道德经古本篇》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而勤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而大...

  • 初识《老子》第44章

    第四十四章四十二言 【文】 傅奕《道德经古本篇》第四十四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满若盅,其用不穷。大直若讪,大巧...

网友评论

  • 胡泷曦:需要正确解读老子的“无为”。如果是不作为、无所作为,老子连一个基本的教师都算不上。然而老子是帝王师、圣人师。
    解老子一定深通道家哲学。
  • ai糊弄:译:看着有点不对头
    ai糊弄:@孤鸿学士 你应该在思想范围上来翻译这本书,结论上必有所不同
    ai糊弄:@孤鸿学士 道德经我也专门研究一遍,主要的是现代和古时候思想上,教育上,环境上都有所不同。最好不要用现代的环境教育思想上来衡量古时候。现代的教育太复杂,融合了千年文化积累,现代文化与古时候口口相传相比就没有活动性了。用口语说出来的语气和文字表达理解都不大一样。文字是死的,语气是活的,龙生九子不同,孔子3000弟子思想都不同,论语弟子们把它们和三字经凭空捏造成孔子经典。把人们的思想都固定,千古不变。道德经应该是思想上的经典,而不是无为而治,应该是思想解放的第一书。
    孤鸿学士:@ai糊弄 初读笔记,或是理解不到位。还望指正。

本文标题:初识《老子》第38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yij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