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的角色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样貌,惯、罐还是灌,别再当成一样了!
惯养。
依照字面的解释可以分为两种:
一为依据“以往的习惯养育孩子”,这往往有极高的风险,因为过往的经验未必是好的,例如:误以为孩子是行为能力很弱小的,因而凡事帮孩子完成,孩子往往失去的不仅是练习的机会,更是自己完成挑战后的自我价值感。
惯养的第二个解释是“宠爱纵容孩子”,爱与宠往往在一线之隔,这也常是父母难以拿捏的分寸,尤其是在强调尊重孩子的这个时代,过度以孩子为中心的结果,失去了父母管教的当责,养育出无法为自己负责的孩子。
罐养。
罐这个字也可有两个解释来说明:
一为“统一规格的罐头”,数百年的人类教育发展史中不难发现,教育在追逐“统一答案标准答案以达到公平”的制度下,失去的是自己的独特性,纵使台湾已经大喊教育改革数十年的现在,排排坐的课桌椅,要求全班一致化的齐头式学习标准依然是难以打破的罐头。
罐养还有一个解释就是“速成教育”,带养孩子就像打开罐头就可食用似的要求快速具有成效,因此喂食给孩子的不是养分,而是一个个能有神力般的药丸,长期下来,孩子失去了凡事往下扎根的探索欲望,变成无聊的儿童。
灌养。
灌这个字是“注入”的意思,而我们常见的灌溉就是指人为方式使用天然降水以外的其他水源供给土地或土壤水份,多半是用来种植农作物或其他植物,而灌溉的技法很多,取决于当地的地形与资源。
灌养的意涵就如灌溉植物般,需要知道植物的特性,运用可及的资源注入恰当的养分,过多或过少、过快或过慢都是伤害,且植物的成长无明显的巨大变化,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才可得知成长状况,灌溉者凭藉着对植物的专业知识,并且仔细观察天气、病虫害等外在条件随时调整,具有耐心的等待、陪伴才能有好的丰收可能性。
姵仪老师不仅喜欢灌溉这个词,更强调“灌养教育”。
灌养教育是在理解儿童的基础背景下,运用科学化的分析及技巧,回应儿童内在的成长需求,以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渗入养分的角度,随时调节孩子生活环境中的因子,以期待开花结果的心情等待个体的成长。
灌养教育下的孩子具有几个特质:
一. 阳光:健康的植物势必在阳光下挺拔,因为它们具有盘根错节且扎实的根部系统。灌养下的孩子必定也是阳光的,因为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慢慢吸收养分,因而健康茁壮。
二. 具有挫折忍耐度:灌养教育强调的是让孩子在自然的环境下成长,避免过度保护以及过度关注,将生活中的不开心、难过、摩擦甚至是小受伤,都当成正常的历练,就如同植物需要有点风雨才能让根部抓得更牢,枝干部更挺拔一般。
三. 具有独立性:每一个生命都独特,因此每一个孩子都会展现她独一无二的自己,这就是独立。灌养教育强调依据孩子个别需要注入养分,成人的角色是农夫,专注调节与滋养,使其生命独立成长。儿童非成人的附属品,独立是一种生命的态度和韧性,具有独立性的儿童势必有很大的能量展翅高飞,。
四. 具有沟通能力:沟通不仅是说话,更是身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应对姿态,这绝非在温室成长能培养出来,而是日积月累从生活经验中历练出来的智慧。灌养教育强调让孩子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成长,例如混龄、多层次的生活情境及口语对话内容等,这些常态下的情境有助于儿童产生足够多的情境分析素材,进而产生应对沟通能力。
五. 拥有爱的能力:爱人的前提是对人和环境具有觉察的能力。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因为受到爱的滋养,因而对主要照顾者产生信赖情愫,有了这样的基础,孩子才有机会发展出爱的能力。透过灌养的耕耘,成人与孩子的关系是互动的、了解彼此需要的,而这就是觉察力的根源。觉察了自己与他人的感受,爱才会是健康的,这是成为人所需要的“稳定力量”。
惯养下的孩子失去方圆。
罐养下的孩子失去主张。
成人必须不断的练习教养孩子的技巧,思考自己的状态,以及运用的方法是助益,还是助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