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雪野
提醒: 文章较长,读完约10分钟。但请相信,必定值得一读。
本月初,阿米尔汗主演的《Dangal》,这部在印度已口碑炸裂的影片终于在内地上映。
在打开朋友圈以及影评以及知乎的各种争论大战前,我还是天真地觉得该影片应该是一致好评。
然而——
支持一方是预想般的口碑炸裂。
反对的也是有理有据,逻辑清晰没毛病。
连IMDB的一路好评中也有质疑之声。
总结来看,争议的关键点在于:
以父亲的理想和权威为开始,强迫女儿学习,然后带领女儿走上冠军之路,体现的究竟是女权的进步还是男权的又一次彰显?
但是,不以实际情况为前提谈意义都是耍流氓啊。
在最终给这个问题下结论前,我们有必要先看一看电影所根植的实际的社会环境。
沉默的女婴
米叔以一己之力揭露印度尖锐社会问题的电视节目《真相访谈》,第一季的第一期就触及了这个存在已久的印度之殇——杀女婴。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6年11月最新发布的《全球性别差距报告》,印度的新生儿性别比为0.893,全球排名第142,所有国家中倒数第三位。
来自2016《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但冰冷的数字并不能反映背后实际状况的触目惊心。
《真相访谈》中,几位母亲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披露了这些被冠以社会名义、政府漠不关心的杀害女孩的恶行。
拥有六岁可爱女儿的母亲,在夫家的逼迫下8年内遭遇6次流产。每次只要是女儿,都会在男方授意下强制流掉。甚至她都不知道,这些医生和男方家庭早已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勾结。毫不在意、轻而易举地就剥夺掉一位女性的生育权利。
来自《真相访谈》第一季之《杀女婴》另一位母亲,一次又一次的怀孕,一次又一次的被流产,在一次怀孕检测又为女孩被逼迫去医院时终于反抗,却被丈夫打到皮开肉绽、面目全非。
来自《真相访谈》第一季之《杀女婴》而重男轻女所导致的杀害女孩并不像人们所以为的那样,仅仅只发生在农村地区、文化水平低的阶层中。
第三位访谈对象,来自高知家庭。她本人是一名医生,丈夫是外科整形医生,公公是德里大学历史学教授,婆婆之前是一所学校的副校长。但是在她怀上双胞胎女儿的那天开始,噩梦就降临了。
来自《真相访谈》第一季之《杀女婴》更令人愤懑的是,政府的不作为,医院的以私牟利,他们与冷酷的丈夫家庭一起,将母亲还有数百万女婴裹进一张不见天日的大网中。
(每十年一次的印度0-6岁儿童性别比统计。1982-2011,女孩比例不断下降)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新生儿性别比,中国为0.87,排名倒数第一。这是农业国家长久以来的重男轻女观念、计划生育带来的人为性别选择共同作用的恶果。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实行“一孩半”政策(第一胎生育女孩可以再生一个孩子)的农村地区,性别比失衡严重。当年全国第一胎性别比为107.1,基本正常,但第二胎性别比却猛增到151.9。
要知道计划生育未实施的六七十年代,重男轻女观念虽在,但是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并未失衡。
那么,未曾实施计划生育的印度,为何杀女婴的现象如此普遍?
天价嫁妆、童婚——无法自主的婚姻
印度的婚礼习俗中,新娘家庭要为女儿准备嫁妆,而新郎则不必支付彩礼。
高额嫁妆的产生来源于印度教的“顺婚“。种姓制度规定,男子不可娶种姓高于自己的女子,女子可以嫁种姓高于自己的男子。于是,嫁妆也就演变成女方家庭为提高社会地位,把女儿嫁往高种姓家庭的成本费用。
尽管印度已经分别在1947年和1961年废除了种姓制和嫁妆制度,但是法律并没能抵挡住根植已久的文化观念在民间的继续蔓延。
更加荒诞的是,男方因不满女方嫁妆的额度而将女方杀害或强迫自杀的事情也已经成为公共性社会事件。2012 年,有 8233 名印度妇女因为与嫁妆相关的原因而丧命,平均每小时就有一名女性因嫁妆被虐杀,大部分是年龄在18-30 岁之间年轻女性。
阿米尔•汗《真相访谈》也专门做一期节目来讨论“天价嫁妆”这一议题。
来自《真相访谈第一季》之《巨额的嫁妆》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嫁妆的额度也随之水涨船高。中产家庭为女儿一次婚姻就破产的事情比比皆是,经济情况差的低收入家庭例如农村地区家庭,大多数人向银行贷款则是为了支付女儿成婚的嫁妆。而越是高教育水平的女性(年龄越大),男方家庭收取的嫁妆也越高。由此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妇女受教育水准增长缓慢以及童婚的产生。新娘越小,嫁妆的额度也随之降低,显而易见,低收入人群害怕女儿嫁不出去以及昂贵的婚姻成本,更加会选择早早把女儿嫁出。嫁妆习俗也由此成为女婴夭折的诱因之一。
童婚据传始于吠陀时期,且为宗教所支持。《摩奴法典》 明确写道:“30岁的男人应同12岁的幼女结婚 ,24岁的男子应同8岁的幼女结婚。”
在当代印度,童婚这一落后习俗仍存在于部分地区尤其山区村庄。
印度2005-2006年进行的一次全国家庭健康调查显示,22.6%的女性16岁以前结婚,44.5%的女性16-17岁间结婚,2.6%的女性不到13岁结婚。根据2011年的印度人口普查数据,19岁女孩平均已婚比例41.3%。
而电影中阿米尔•汗一家,就是生活在一个落后的村庄,并且还是20多年前的村庄。
正如Geeta的朋友,那位在自己的婚礼上一直面无表情的小新娘后来所说:
“我倒是希望上天能给我这样一位父亲。至少他很关心你们。否则我们的现实只能是这样。在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与厨房的一切为伍,终日操持家务。然后等到14岁就要嫁为人妇,以便减轻家庭负担。父亲牵着她的手,走向她素未谋面的丈夫,让她从此忍受养儿育女的生活。这便是她所有的使命。你们的父亲,至少他把你们当做自己的孩子,为你们遮风挡雨,忍辱负重。为什么?就是希望你们未来能有自己的人生。他又有什么错呢?”
平等诉求的艰难进程
2012年印度的一起恶性强奸案,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也让印度蒙上“强奸之都”的羞耻之名。
一名23岁的医学院女学生,晚上和朋友看完电影后一起乘公交车回家,在车上被五名男子轮奸并虐待,肠子都被扯出,之后他们把她和她的朋友扔下车扬长而去。
案件发生后,举国震惊,一直以来积累的强奸案的被漠视、女性不被尊重的怨念终于爆发,从首都开始,大规模的民众抗议游行席卷全国。
也许可以从罪犯及辩护律师的言行中看到是怎样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观念,造成了如此严重的后果。
来自此案件纪录片《印度的女儿》 来自此案件纪录片《印度的女儿》除了强奸本身的伤害,在案件后续的处理中,警察的不作为,医院的不友善,司法机构的不公平,以及周围的异样眼光,对于受害者本身及其家庭又会造成不啻于案件发生时的二次伤害。
《真相访谈》第二季的第一期也详细披露了关于“强奸”以及其后续处理过程中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真相访谈》第二季第一期《强奸》回过头来,我们再看《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无法否认父亲开始时选用了些许强迫性的手段逼迫女儿开始练习摔跤,无法否认父亲那时候想的还是他未竟的梦想需要后代替他完成。就像很多人小时候被父母逼迫着上各种班,做父母年轻时喜欢但没有条件完成的事情。
然而当Geeta凭借自己的力量,拿到一个又一个冠军,甚至战胜比自己强壮许多的男孩的时候,她开始领略到自己练习这项运动的意义所在,变得自信,肯定自己的价值。
来自影片《Dangal》电影快到结尾处,世界级决赛的前夕,Geeta请教父亲明天如何去战斗。父亲对女儿说:“只有一条策略,你一定要技惊四座。要是你得到银牌,过不了多久就会被遗忘。要是获得了金牌,你就会成为榜样。而榜样,将会永载史册,”他把目光转向了不远处的小女孩。
“看到那边的姑娘了吗?如果明天你赢了,并不是你独自胜利,将会有千千万万个像她们一样的女孩和你一起享受胜利的滋味。
“这是被认为不如男孩的女孩的胜利,是被禁锢在家务里的女孩的胜利,是只能相夫教子的女孩的胜利。明天的比赛,是最重要的一场。因为你不仅是和那个澳大利亚人战斗,而是和所有轻视你的人较量。”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一句经典之语:“当你想批评人时,记住,并不是世界上所有人都和你有一样的条件”。
换成中国人所理解的,就是那句高高在上的——“何不食肉糜?”。
Geeta用“男性化”的方式去突破环境,最后迎来了自己的胜利。
这也许是在当时那个环境中能选择的唯一方式。
正像一位网友所说:“这种电影在美国拍出来不算什么,甚至在中国拍可能也不算什么。但是能在印度拍出来,还是很伟大的。”
我想要再补充的是,这种电影,即便是在现在因新旧价值观交替而引发争议与碰撞的中国,也是很伟大的。
当然更理想的是,有一天,女孩不必非要用“男性化”的方式去证明自己的价值,同样,也不必一定要以特别“女性化”的。她可以选择任意所爱的一种方式去成为自己。
对于男孩来说,亦是如此。
毕竟性别刻板印象,束缚的又何止是一方呢。
最后,我想附上米叔本人对于质疑的回应。也许由米叔之口,才能更好地明白这部电影对于他自己的国家的意义。
来源自瓣嘴第二季第三期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及部分视频截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