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听一年级的课,总是会让你心生柔软与美好。
比如,老师让学生描述摸长方体的感觉。
生1:没有盖子。
生2:长方形。
生3:有8个角。
生4:很长。
生5:有6个面,摸起来舒舒服服的。
生6:这6个面大小不同,有4面是长方形,2面是正方形。
孩子们的答案,有的是摸出来的,有的是观察到的,那个小女生说“摸起来舒舒服服的”,感觉像摸的一团棉花那般舒服。
比如,老师让学生描述摸球体的感觉。
生1:是光滑的。
生2:没有顶点。
生3:没有平平的面。
生4:圆圆的。
生5:可以滚动。
没有想到孩子居然会说“没有顶点”,看来孩子会向生活这本书学到很多。
为什么我会记下学生的这些答案呢?因为换做是我,我不知道如何来描述。一是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二是可能会用那些生硬的专业的描述语言,说一通自己都无法理解的词汇。这一切,源于童心的丢失。
当然,会看到一年级的孩子站在台前,你让他挑一个举手的孩子回答问题,他会踮起脚尖将全部举手的人看一遍,然后再回过头来请了他面前的人。
这样的选择困难症,是因人而异。
02
班里的诚同学,书写总是天马行空,每次作业都提醒,但无效。
课间,逮住他,对他说:“你把你的字写得和你的人一样好看,可以不?”
他奶声奶气的说:“可是我看不到自己的样子,我以为我自己长得很丑。”细品他的这句话,好像也对呢。我们每个人都无法看清那个真实的肉身,即使有照片,也是有差别的。
我对他说:“我给你描述我看到的你吧。皮肤白白的,眼睛大大的,还双眼皮,眼睫毛长长的。整个人看上去很舒服的,就是一位帅小伙哈。”
听我这样的描述,他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但我还是告诉他:字如其人哦,所以你的字要和你的人匹配哈。
这样的沟通,会让我审视平时我们的思考习惯,总是喜欢用自己的角度去代替学生的思考。然而,这样一个“身在此山中”的问题,却又最容易忽视掉。
想起有句话,一个问题当你找不到答案的时候你可以去问儿童。因为他们的答案就是最直接的做法。
03
丽颖高兴地跑来找我聊天。
反正就是随便聊。
她问我:“老师,你一会儿上什么呢?”我说:“随便上呀。”
我总是不会忘记我是一位老师的身份,问她:“如何治理一个上课爱说话的人呢?”她一听我的问题,马上逃离到一边,然后有折返回来。因为她明白,我在说她。
我说:“是啊,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的老师,我是你,你该怎么处理呢?”
她笑而不语。
或许,我认为我这样的方式可以点化一下她。但这样的聊天,一定是违背了她来找我聊天的初心。
为什么我们的谈话一定要带有强烈的职业特点,或者说功利心呢?
能不能和儿童坦诚地相处呢?
难吗?有点。因为是成年人。
难吗?不难。把自己也当一个儿童就好了。
找回丢失的童心,那就忘却那些非做不可的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