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乡后,喜欢在田间地头走走,触景生情,慢慢会勾起很多儿时的记忆。
野草丛生的菜园小时候,我家门前有条小溪,那时候的小溪没有污染,里面有很多小鱼虾,还有泥鳅和螃蟹。每年春夏,我们几个小伙伴经常赤着脚用一种竹编的捕鱼篓去小溪里捞鱼虾、抓泥鳅和螃蟹。
有一次,脚不小心碰到了一块玻璃碎片,靠近大脚趾的地方被割出了一道很长的口子,鲜血直流,疼得我哇哇大叫。因为伤口太大,普通的止血方法不管用。幸好老爸是赤脚医生,毕竟是专业人士,遇事冷静沉着,从家里找出来一根我妈缝被子的缝衣针,放在火上烤了烤就开始在我的伤口“穿针引线”。当时也没有麻药,我疼得差点晕过去。伤口缝好后,老爸采了点草药敷在伤口上,过了一段时间慢慢就好了。
后来读《三国演义》,当读到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时候,我感觉脚上的伤口开始隐隐作痛。
老爸有一本《常用中草药手册》,里面有很多常见中草药的介绍,还配有手绘插图。那时也没什么课外书,我便经常随手拿来翻看。干农活期间,老爸也会指着田间地头生长着的中草药教我识别。
玉竹根我弟弟在我爸的影响下也成了中草药迷。他认识上百种中草药,一见到中草药就兴奋地教我认。他胆子比我大,模仿神农氏尝百草,对有些中草药会亲自品尝。有一次他发现了一株天南星,兴奋地挖出它的根来,想都没想就掰了一小块放嘴里品尝起来。没经炮制的天南星有很大的毒性,结果我弟舌头肿起老大,把老妈吓得够呛,一个劲埋怨老爸不应该给我们看医书。
在老爸和老弟的影响下,我慢慢地积累了不少中草药的知识。 没想到这些知识还真派上了用场。
海金沙,孢子粉可以入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中午,我爸从地里干活回来,我看他精神很差,脸色很难看。他说他被蝮蛇咬伤了,吩咐我赶紧去田埂边上采点半边莲草和盘龙参来。然后就躺在床上晕过去了。
我奶奶一看这种情形,吓哭了,边哭边说:“这可怎么办啊,小孩子还小啊!”反反复复就这一句话。
我当时虽然也很害怕,但没哭,当时内心的直觉是应该不会有事。我立刻转身飞奔到田野里去采药。当时正值春夏之交,田埂边上随处可见开着紫红色的小花的半边莲和盘龙参。我采了一大把,回家捣碎后敷在爸的伤口上。
不知道是中草药的效果好,还是他自己事先用清水清洗过伤口了,抑或是爸当时还年轻。我记得他当天下午就清醒了,第二天精神就有明显好转。我给他换过几次药,过几天他就没事了。我当时对这两味药记忆深刻。
我们老家的山上还盛产一种叫黄姜(学名火头根)的中草药,小时候我们经常上山去挖,挖回来后去泥、切片、晒干,有药店的人专门前来收购。地里还生长着一种叫半夏的药材,我们几个小伙伴经常结伴去挖半夏,半天能挖一小半篓,这种药材药店也会收购。金银花开花的季节,我们就摘金银花卖。小时候家里没什么钱,采挖中药材可以换点钱补贴家用。
还有两种中草药是我们特别喜欢挖的,因为挖出来就可以生吃。一种是茅根,甜甜的很好吃,解渴。还有一种是沙参,没什么水分也不甜,但有一种独特的口感。
茅根采中草药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乐趣,虽然有时候要翻山越岭,但我们乐此不疲。
上初中的时候,得了习惯性头痛。每次发作,老爸老妈就给我吃止痛的西药,如阿司匹林之类的。但这种药只能缓解一时的痛苦。过不了几天又开始反复发作。后来在一位邻居的推荐下,我服用了几次天麻杜仲丸,以后头痛病再也没有发作过。
小时候每次腹泻的时候,老爸就给我用车前草煎水喝,这种药物治疗腹泻效果不错。
车前草现在网上有很多人反对中医中药,但以我的亲身经历来看,中草药还是有效的。
中医也不做药物成分分析,主要考察性味,所以往往可以见到一味中草药可以治几十种疾病的情况。性味相同的不同中草药可以治疗相同的疾病,因此,同一种病并非只有一味中草药才能治。
就像教育一样,好的教育总是因人施教。好的中医大夫也重视辩证施治,相同的疾病,每个人表现的症状不一样,按中医的话说就是病人的寒热虚实表里之类的情况不同,需要用不同的方子。如果盲目用药,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中医并不做病毒检测,SRAS也好,冠状病毒也好,统统视为外邪。人体天然就具有能抵御外邪的能力,中医称之为正气,人体经络系统的通畅与否跟正气的盛衰有莫大的关系。如果正气弱,抵御不了外邪入侵就会生病。所以中医的用药方法就是扶正祛邪。
中草药抗病毒的原理可能不是靠药物去直接杀死病毒,而是靠激活人体天然的防御系统来对抗病毒。
人体的免疫系统非常神奇,冠状病毒肆虐期间,多吃健康食品,早睡早起,打打太极拳,适当运动,提高身体免疫力总是没错的。
跟一个中医学院毕业多年的朋友聊起中医和中药,他觉得中医最大的问题是真正精通的人才比较匮乏。如果将中医比做金庸小说中的武林绝学“降龙十八掌”,很多医生也许只会“飞龙在天”或者“亢龙有悔”等有限的几招。真正能完全精通“降龙十八掌”的医生不多。
古人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辈子做不了良相也没机会做良医,能做的是以后带小朋友来老家,也带他们去认认中草药,挖茅根、采半夏,让他们知道很多有用的中草药其实就生长在他们身边。
(本文经几位学中医的朋友审稿,在此表示感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