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道德经 . 第二十章》
遥远啊,差距像是没有尽头!众人兴高采烈,有如参加丰盛筵席,有如春天登台远眺。唯有我淡泊啊,无动于衷,好像还不懂得嬉笑的婴儿,孤孤单单啊,好像无处可去。
在本章,老子以唯美的语言,说出了一位“悟道”者内心的孤独。细细品味,颇有“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
老子说,理想与现实的差异是那么的巨大,世人与我在处事态度上距离是那么的遥远。但我宁愿孤独着坚守我那婴儿一般的精神家园。
别人越是不能理解,我就越是要独善其身,因为那“自然之道”源远流长,那“自在之德”禀赋饱满,我怎忍心于不顾,而贪恋那美食声色,而留恋于那春台美景呢。
本章既像是老子个人修养的自我独白,又如一位智者的心灵画像。面对芸芸万物,老子发出内心苍茫之呼唤:“傫傫兮,若无所归”。
世界如此之大,究竟哪里才是我的归宿所在啊?可是如果没有对生命之道的觉悟,失去了对自在身心禀赋的坚守,即使有房屋万间,又有何用呢?而尽管无人理解,人生路上我仍坚守我心之所念,真的是何其之难吗?
在坚守信念梦想,孤独前行的路上,苏东坡可以称得上天然的乐观派。纵使被流放之天涯海角的海南儋州,仍满怀童趣的作诗云,“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没有了西子杭州的柔美,远离了赤壁长江的浩瀚,在相隔万里之外,不是还有那黎家小童,吹着葱笛与我日日相伴,那心中的孤独在海南的溪边,就瞬间化为了清欢闲适。
先圣孔子所向往的理想生活,一时在我心中涌现,我信口低吟“暮春时,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由此看来,老子笔下那份“我独泊兮,如婴儿之未孩”的孤独,在苏子瞻那里找到了觉悟后的精神归处。孔子那憧憬实现人生梦想后的悠然,在苏学士这里得到了知音般的惬意践行。
每个人成为自己的道路,亦必将是孤独的,也许两千多年前的老子那“如婴儿之未孩”的初心,会是我们追求梦想路上永恒的心之归属。
孩童生长亦是如此,在孩童“傫傫乎,若无所归”时,父母与孩童一起重拾初心,做孩童筑梦路上的陪伴者、支持者和见证者。在孩童有所成就时,和孩童一起享受那“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幸福,我想这该是家庭教育最为珍贵美好的体验了。
天下父母,与孩同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