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42:强梁者不得其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道”先天地而生于“一”的原始混沌状态,这种混沌状态逐渐分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融、激荡产生第三种样态,这第三种状态千变万化,化育出天下万物,万物无不蕴含阴阳二气背阴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中生成新的和谐体。人们厌恶“孤”、“寡”、“不榖”,但是王公却以之自称。所以世上的事物有的以减损的方式增益它,有的以增益的方式减损它。前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教导后人:“将强暴发挥到极点的人不会死得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教人体道、悟道的根本宗旨。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如果不得已非要言说的话,《道德经》以“强梁者不得其死”为向人说教的根本内容和宗旨。
“梁”指身体或物体上居中拱起或成弧形的部分,换言之,也就是身体或物体拱起的高点。“强梁者”取其引申义,指发挥强力、暴力到极点的人。发挥强力、暴力到极点以处世的人,因为过分依赖强力、暴力,常常不得好死,难以死得其所。
俗话讲“强中自有强中手”“恶人自有恶人磨”,过分依赖和发挥暴力、强力的人,最终会成为众矢之的,受到应有的惩处。早年,有部老电影叫《天下第一剑》,具体内容已经在时光的洗染里变得模糊了。但其中为了争夺这个名头,频繁出现的争斗场景发人深省。一个人一旦陷入这样的死循环,最终一定会迷失自己。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死得其所呢?
电影《师父》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廖凡饰演的原本想要到天津闯出一片天地的“师父”,为了凭借一身本事“出头”,不惜以师徒情分甚至夫妻情分为代价。即便如此,“师父”还是不敢以“强梁者”自居,而是通过将自己的本事教给徒弟的方式,让徒弟陷入“天下第一剑”那样的“强梁者”死循环。最后的结果是徒弟横死,“师父”虽然秀了一把肌肉,也不过如一现的昙花一般,最后只能黯然离开天津。
《道德经》将“强梁者不得其死”作为教人体道、悟道的起点。
既然“强梁者不得其死”,也就意味着一味求强这条路走不通。什么是“道”,说到都就是能够行得通的路,一味求强这条路既然走不通,还有什么路可以试着走一走呢?
套用“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的思路,既然“一味求强”行不通,能不能以弱求强,或以强求弱。有了强、弱两个极端,便有了两个极端之间的空间,两个极端之间的空间,恰好容人或事物侧身而过。
常人求强,求大、求全、求胜,恶弱、恶小、恶片面、恶败。殊不知强与弱、大与小、全与片面、胜与败本身既是对立的,也是不断转化的。正是因为这种对立与转化,才使得“道”变动不居、玄妙莫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才是恒常之道。只不过常人在对“强”的过分逐求中迷失了自我,反而对恒常之道表现为熟视无睹罢了。
王公深谙恒常之道,信从、持守恒常之道,将“孤”“寡”“不榖”这些常人厌恶的名头拿来主动加于自己头上——“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王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悟到了“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道理。通过让自己“处众人之所恶”来让天下人各就各位、各得其所。
万物无不生于阴阳二气相接后交融、激荡的第三种状态,而这第三种状态产生的基础是阴阳二气的存在,阴阳二气又生于天地不存时的一元世界,这个“一元世界”恰是“道”的产物。
基于这一逻辑框架,再来看“强梁者不得其死”,再来看世事艰难。不过是没有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罢了。找到自己所处的时空定位,在相应基础上循道而行,哪里还有那么多的艰难?哪里会不得其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