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光荣与梦想》3

作者: 会飘的云 | 来源:发表于2020-03-25 07:30 被阅读0次

    1933年初,全美17个州的州长,宣布了银行放假。而此时罗斯福其实刚要去就职。他甚至还没有来的收拾行李,就得先去解决这个烂摊子了。而此时胡佛竟然还埋怨,都是因为罗斯福对经济缺乏信心造成的今天的局面,这把罗斯福气得。

    罗斯福上任后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干脆让全国的银行彻底放假四天,这对于全国人民来说,考验来了,在没有任何货币,美元不能用的情况下,大家自发去寻找替代品,有的公司自己开始印货币,比如陶氏化学就铸造陶氏金属货币,还有的歌手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干脆要求用西红柿和土豆作为报酬。

    从政府到公司也开始到处打白条,造纸厂的生意到时不错,开始为客户批量生产这种白条,也就是临时凭证。

    罗斯福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开动印钞机,他要尽快印刷20亿美元的新钞票,以备国民需求,甚至都来不及造版,先沿用了1929年的版本。然后用飞机,把这些带着热乎气的新钞票,送到各地的储备银行里去。

    印钱是最简单的一件事,麻烦的事是如何把居民囤积的钞票套出来,否则老百姓不停地囤积 ,你印多少钞票也是不够用的。

    罗斯福想了一个损招,把那些拿走黄金的人的名字公之于众,假如他们一周内可以把黄金还回来,则免于处罚。这招还真是惯用,这些人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将已经埋好了的黄金送回。一下他就收回了3亿黄金和黄金券。有这些基础货币,他们可以再印7.5亿美元出来。

    有了钞票银行就有了底气,于是全国四分之三的银行恢复正常,证券交易所也重新开门,纽约股价上涨了15%。这个举措一出,让全国的恐慌基本算是告一段落。

    紧接着,紧急银行法实施,全国工业复兴法也获得通过。金本位被废除,对抗通缩的唯一办法就是超发货币,而金本位就是超发货币的巨大枷锁。罗斯福经常说,挑个点子试试吧,如果不行就再想别的。这显然跟之前的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有本质不同。甚至有媒体都支持他,说现在美国需要独裁,这种期待从未有过。

    美国以前发生新闻最多的地方是纽约,而罗斯福上任后,华盛顿成了新闻中心。而罗斯福本人也玩起了直播,经常对全国人民讲话,告诉他们现在他正在做什么事情。没有官腔,就是平实的语言表达。此外他还精简了总统的铺张浪费,撤掉了原来胡佛时期的仆人和号兵,有人发现,总统的午餐有时候就是一个水煮荷包蛋。

    罗斯福精力旺盛,一天要工作14个小时以上,每天会收到5000-8000封信,是胡佛时期的10倍,而在这期间,罗斯福的口碑极佳,在一次民意测验中,纽约小学生甚至把罗斯福排在第一,排在第二的竟然是上帝。

    罗斯福的巨大魅力,让当代年轻人,都涌入华盛顿,就跟朝圣一样。当地住宿业的生意都越来越火。这些年轻人自发的在为罗斯福工作,而他们其中有的成为了后来的财政部长,有的成为了副总统。

    下一步罗斯福要做的就是削减退伍军人的退伍金,以及政府公务员的薪资,然后还组织贫困家庭,参加环境的水土保持工作。

    对于农民,罗斯福也签署了农业调整法,通过减少产量的方法提高农产品价格,这种补贴农民让他们少种地的方法什么道理。其实所谓通缩就是东西太多了,钱和需求太少了,所以要让经济恢复平衡,一方面是要多印钱,另一方面也要尽量先让东西少一点。这样经济才能恢复平衡。

    当时政府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要不要发放救济,工厂主和农场主就比较反对,因为他们再也不能找到廉价的劳动力了。而罗斯福政府,他们的做法是以工代赈,成立公共事业振兴署,与其我直接把钱给你,还不如给你发工资,他们带领饥饿的民众,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公共事业的振兴,明显改变了美国的面貌。让美国的基础设施快速发展。

    但是罗斯福也不是万能的,其他一切问题似乎都能解决,只有工业让他头疼不已,他不断地尝试新的点子,总之在罗斯福上任之初,美国经济确实有明显的复苏迹象,人们的信心也开始得到逐渐的恢复。

    当时虽然罗斯福把公众从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但整体还是走不出大萧条的危局,大经济学家凯恩斯,经人引荐,见到了罗斯福,告诉总统,每年3亿美元的赤字,才会让全国经济完全恢复。

    当时的人对于金融业特别的仇视,甚至抢银行的劫匪,都被视为了英雄人物,于是罗斯福决定整顿金融,但马上遭到了工商界的不满,纽约证券交易所总裁惠特尼就拒绝政府安插 的任何监督。而罗斯福不听那套, 用一个大投机份子老肯尼迪去对付这些金融家,当时他是一个臭名昭著的投机商,现在要成为证监会主席,华尔街表示愤怒,惠特尼坚决抵制,甚至在老肯尼迪过来巡视的时候,故意安排了保镖进行恐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光荣与梦想》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mgz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