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昌金:跟着张文质写作团队成员
从阅卷打勾打叉说起
昨天中午,蘑菇云小学组织了全校教师大会。大会重点是期中考试工作的培训。教务主任讲完了,老校长免不了还要叮嘱几句。
老校长特别强调几个关键词:标准、规范、严肃、人文……当讲到“考试文化”中的阅卷环节时,老校长提醒大家判卷尽量灵活一些。对的勾,错误的地方可以圈出来,或者在旁边打个问号,以方便孩子们订正……
老校长话音未落,下面听会老师一片哗然,表现出不接受、不认同情绪。教务主任连忙接过话筒,只得顺应民意,重新改口——还是沿用老传统,对的打勾,错的打叉。
由打勾勾与叉叉,让我联想起身边的一位同事讲过的故事:那年,她读初中一年级,在一次英语考试中,她只考了18分。她担心回家后被母亲责骂,于是,偷偷拿老师的红笔将试卷改成了78分。她自以为事情做得天衣无缝,哪知还是被老妈识破了,并狠狠地教训了她一番。若干年后,当她成年了,笑着问老妈:“你大字不识一个,怎么知道我偷改了分数?” 老妈振振有词地说:“老妈虽然不识字,但是,你卷子上那么多的叉叉我不会数啊,就凭老师给你打的那么多叉叉,你怎么可能得78分?我就知道你做了假噻!” 同事顿时哑口无言。原来,是那些醒目的叉叉,出卖了她当年的小聪明。
……
而由昨天开会时生成的小插曲,我的大脑中生出一个小小的疑惑:老校长的提醒究竟有没有道理——老师在批阅作业或试卷时能不能不打叉?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想校长的观点没有完全展开。但是,推测他的话里大致有这么几层意思:
其一,用圆圈或问号这些符号替代叉叉,一来问号可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二来试卷上答题的边缘,可以给学生留有订正的空间。
其二,用圈圈与问号代替叉叉,也是给老师自己留有余地。因为,有些试题的答案不是惟一的。众所周知,主观题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比如说语文学科中的阅读理解,老师对学生的答案就不能抠得太死。
网上曾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大作家王蒙做孙子的试卷,结果只打了60分,算是勉强及格。这个结果,让王蒙老师有些难堪、难过。王蒙老师还讲到了辅导四年级小孙子语文作业的经历:“题目说:窗户外面长着高高的杨树。让在四个选项里选一个意思相同的句子。我看来看去,四个选项都对,我还真不会。”王蒙老师表示,语言有创造性,这与中小学教育中的种种规范相矛盾。
其三,就人性化而言,醒目的大红叉对孩子无疑是一种挫败与伤害。不如换一种符号,看起来更加柔软、人性、温情一些。 在私底下如此推敲,我发现老校长的提醒不无道理。但是,老校长的话为什么又让台下哗然一片呢?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台下有一种大众心理在作祟:“√”和“×”是评判学生试卷正确与错误的常规符号。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来不得半点的虚假与模棱两可。大家普遍认为勾和叉的符号醒目直观、节省时间,也更方便学生辨识。也有老师私下嘀咕:“如果学生连个红叉都承受不起,何来勇气面对日后的挫折和挑战呢?”
另外,就教师队伍结构而言,蘑菇云小学年轻老师较多,年轻老师阅历、见识有限,好多老师都是直线思维,思考问题就没有老校长那么深入。
当然,也有少数老师支持老校长的观点。其中,一位特别喜欢琢磨问题的老教师,会后私下找老校长交流:我个人非常认同您的观点。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感觉到不少学生觉得反正有老师批改,到时逢叉订正即可,形成了学习随便、无责任心等不良习惯。
这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业批改时,一直都在坚持创新批阅模式。比如除了在错题上打问号,还经常给学生简单地留言,去启发学生找到错误的根源。把对结果的关注转向对过程的重视,使改作业从教师的事转变成学生自己的事。老教师在学生的作业中发现有错,就在下面标明错题道数,然后退回学生,学生如果能自己检查出来并订正好,就打个大“√”,不但给满分,还每题奖10分,上不封顶。个别学习吃力的孩子,为了帮他在父母那里过关,老教师还有过借分给孩子的故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他发现:同学们做作业的态度有了明显改观:少了马虎,多了认真;少了粗心,多了细心……学生独立做作业、认真检验的习惯初步养成,作业的正确率大大提高。最重要的是,学生们学会了如何检查,如何分析。
对作业、试卷批阅一事,衍生出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评判方式。深入一点思考,其实,是代表各自不同的教育理念。而评判谁的做法可不可取,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孰好孰坏。我想,最好的衡量方式是看对学生是否适宜。有教育专家说,小学生的教育应该以鼓励为主,这样才可以让孩子的个性得以彰显,不抹杀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而老校长的提议,老教师的做法,勿庸置疑,与这一教育理念非常的吻合。
2018110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