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员工心理讲座中,关于幸福讲座课件分作三部分,先是自我感动激发力量,再是接受自我局限提高觉察,最后是自我领悟提升幸福感。
与此对应的操作技术为分类应对、主动示弱、感恩助人,先问自己为自己做了什么,再问自己还能为自己做什么,最终归纳为自己能为社会和别人做什么,结论就是幸福源自心理成长和助人为乐。
刚听到朋友分享的演讲,非常感人,同时也印证幸福源自帮助别人。
朋友作为专业大夫,接触治疗大量心理障碍病人,也经常主动为家庭困难患者提供帮助。
有一个病人是年轻母亲,由年迈父母送来住院,诊断是精神分裂病,这是大家闻之色变的严重心理障碍。
经过朋友精心治疗,三周后大为好转,这时候患者两个孩子到医院看望母亲,一个高中女孩,一个小学男孩。让人吃惊的是,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这时刻激发出母爱本能,把医院发的月饼拿给两个孩子吃,并说自己吃过了。
可见,精神障碍患者并不是时刻处于心理障碍状态中,也不是都让人害怕唯恐避之不及。
朋友了解到,患者丈夫已经去世,只有年老父母,这两个孩子在读书,家境非常困难,为了保持治疗效果,主动在朋友群发出求助信息,自己捐助部分资金,获得部分爱心人士捐款,告诉患者属于申请资助,帮助继续治疗。
后来患者坚持服药,恢复良好,孩子继续学业,家庭和睦,朋友用精湛技术和爱心奉献帮助了需要帮助之人。
这个过程中,患者始终不知情,也没有表达过感谢,这并不妨碍朋友幸福感满满,因为付出之初就意识到,渴望回报的付出是痛苦催化剂,帮助别人唯一原因是自己有能力帮助需要的人。
帮助别人获得回报,能让助人行为持续下去,这是常见的社会奖励机制,很多见义勇为奖励就是如此,因此帮助求回报没有问题,但是主动助人者有这个心态会容易失望。
比如救助落水者,救助摔倒者,救助危难者,有些事后不被感激,甚至还被污蔑,并不少见,因为被救助者未必就是道德高尚者。
作为助人者,无疑都是道德品质高尚者,不求回报的帮助是真正帮助,这个意思是要透彻人性本质,帮助别人未必会得到回报,助人行为不是工作和生意,注定不会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否则会极其失望。
助人行为,就是典型的利他,不是为了回报,而是为了幸福感,让自己充满正能量,学会感恩社会。如果试问幸福在哪里,就在助人为乐不求回报里,付出就是幸福源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