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西陆华胥。
今天继续分享重读《靠谱》这本书的感想。
01
重要的不是在哪里,而是要去哪里。
找到了前进的目标,想清楚了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那就出发吧,以终为始,奔着目标前进。
如果经常从环境出发,从自身资源出发,去认识一件事,思考想做的事,那么很容易被有形的条条框框框住思路。
周围的同事,做工作都是差不多得了,自己为什么要费心费力做好一件小事呢?为什么要跟自己过不去呢?
同龄的人,都已经不再是热血青年了,自己为什么还要相信梦想呢?
距离梦想之事,想要去到的地方,还有很多资源差距,那就要放弃了吗?
如果这么想,那就会被世俗化的观念打败,无法摆脱庸俗的引力,被一点点同化。
美好的事物,榜样的力量,就在那里,也有共性,奔着那个目标或标准去,即便到不了,也好过甘于平庸,万一能实现呢?
为什么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被生活早日磨平棱角,被困难浇灭梦想,不那么早放弃坚持,活成油腻的中年人,又或者一个失去自我的工具人。
02
虽然说要知行合一,不过知与行之间,也是不同的状态。
乐观构想,悲观计划,乐观执行,才是更为稳妥的方式。
对于目标,可以乐观一些,乐观才有奔头,才有动力。
对于计划,可以悲观一些,考虑到各种状况、问题,甚至是最坏情况,这样才不会轻率冒进。
对于执行,可以乐观一些,不管顺利与否,都积极面对,不断推进,这样才能锲而不舍。
做事的不同阶段,自觉在乐观悲观状态之间切换,是一个成事之人的重要素质。
03
加减乘除,简单的四则运算,也是基本人生模式。
加法模式:年岁增加,经验增加,角色增加,这都是加法,而且集中在人生前半段。
减法模式:舍得舍得,有舍有得,有些东西,终将离去,或者放弃。有限的时间精力下,只能聚焦重点,留下最重要的人与事。
乘法模式:底层逻辑,一通百通,成果产出,扩散应用,外力东风,扶摇直上,乘法带来高效率、高光点。
除法模式:人生很短,分母很大,是那漫长的三万天,是与你我一般的无数平凡人,什么难点、悲苦,放进人生全景中看,也就小而化之。
理解加减乘除不难,做好人生的加减乘除,却不容易,难的地方,不在于如何运算,而在于做一个善良的人,把运算应用在正确的事上。
如果发心不正,误入歧途,运算的量级越大,带来的反噬也随之增加。
04
成功是外显的,职位、金钱、荣誉,总有世俗的标准去衡量成功,大大小小的成功被世人划分三六九等。
成长是内化的,经历、洞见、感悟,得失存乎一心,是不是成长,成长快不快,我们自己心里都知道。
成功有他人的评价,成长有个人的评判,两套评价体系有很大区别,外在体系驱动力强,但不持久,内在体系驱动力看起来没那么大,不过却贵在有恒,一旦启动,就会久久为功。
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是孤独之旅,一个人上路,前进,去往自己心中的远方,既享受一路繁花似锦,又经历路上的坎坷曲折,更多时候是孤身一人的孤寂。
放下功利的得失心,关注成长的存量、增量,不纠结做错了什么,而关注又可以学到了什么,能让整个人更加从容不迫地走在漫长成长路上。
05
如何才能决策好?不只是提高决策准确性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克制,对于要决策的事情有所取舍。
如果一味多决策,那么就会决策多错得多,有限的能量分散在各种事务上。
意志力、注意力有限,每天就那么多,所以在使用的时候,要有所区分,在不重要的决策上,能少使用就少使用,能不使用就不使用。
就像我自己,每天穿什么、吃什么,这种的都不想花心思,着装上是固定的几套穿搭,工作日或休息日拿来就穿,在吃上是有啥吃啥,吃饱就行,不会投入太多精力去找哪里有好吃的。
与之相反,工作上的重要决策,比如,如何做某个项目,要不要做某项调整,要不要换工作,以及生活中重要事项安排,重要关系处理,都会投入比较多的精力去做。
不仅会收集相关信息,会思前想后,也会寻求建议,然后才拿定主意,再去执行。
这些方面的决策,会比衣食住行等小事重要太多,节省下来的意志力、注意力,可以用到这些重要的事情,甚至有的时候,会比自己想当然所需要的脑力及心力资源更多。
在各种大事小情上都决策,要么是过于贪心不分轻重,要么是高估自己的智慧。
以上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启发,转发是最好的赞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