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天同学
图片来源网络[1]
柏拉图的《会饮篇》里,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为人们讲了一则奇妙的寓言:很久以前,我们都是“双体人”,有两个脑袋、四条胳膊、四条腿,由于人类的傲慢自大,众神之王宙斯把人劈成两半,于是人类不得不终其一生苦苦寻找另一半,但是被劈开的人太多了,找到“另一半”成了最难的事情之一,但是孤独的“半人”仍然苦苦寻找着。
阿里斯托芬说这就是爱的起源,“半人”这种不完整的状态更隐喻着个体永远是未完成的、残缺的,它诉说着人类精神的孤独,和人类试图从孤独中走出来的焦虑。
“人的本质是孤独的”。
而这就是父母催婚的一个原因,虽然他们可能不理解这些哲学道理,但是他们明白随着他们的老去,不可能陪着我们一辈子,他们不想等他们不在了我们孤独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到了该结婚的年纪父母为我们感到着急才会催婚、逼婚。
父母催婚是希望我们以后不孤独,能有个伴侣相互照顾,相互支持,相互陪伴。
[2]
几乎每年过年都会是催婚相亲的旺季,因为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会回到家里,回到父母的身边。而正是这个时候,父母才会深切的体会到自己单身的孩子和那个结过婚的别人家的孩子的不一样。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文章中一个人问另一个人说:
为什么中国会有催婚逼婚的现象,而国外很少有这种现象呢?
另一个人说:
因为这是由于中国特色的生活观决定的,中国人一定要和别人活得一样,既然要“一样”,那就会有一个比较,而结果最好是“比你早”或者“比你好”。
而如果别人家的孩子谈恋爱了,自己的孩子没有谈,父母会有失落感;如果别人家的孩子结婚了,自己的孩子没有结婚,父母会有落差感;如果别人家的孩子生小孩了,自己家的孩子没有生孩子,父母同样会有失落感。
总觉得自己家和别人家的生活的不一样,而这些不一样在他们心里可能就会转化成过的不好,就会觉得没有别人家孩子强,进而可能会觉得是因为自己教育的问题,从而感到负罪感。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受到伤害的父母总会去想办法填补心里的落差,就会努力的催着自己的孩子谈恋爱结婚生孩子,过得和别人一样。
在我们国家,在父母那一代的传统思想中,也许不一样就是异类,会被认为不合群、被排斥的对象。所以他们总是催着我们能走在跟比人一样的队伍里,这样他们心里才会安心踏实。
不一样就代表着没有别人好、没有别人强。父母催婚也是希望我们能和别人一样,这样他们才会安心踏实的觉得我们过的美好幸福。
[3]
其实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逼问,大部分并不是真的关心你,只是在拿你做比较,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较,通过比较来显示出自己家的优越感。
想象一下,假如你有个邻居,他家儿子因为某种问题或者条件好眼光高而一直没有结婚,你父母可能会见面问下,但是真的会着急上火吗?很显然不会,可能还会在茶余饭后作为谈资说那谁谁家的儿子因为什么什么问题没有结婚等等。
同样的,作为父母谁也不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被别人说三道四,谁也不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被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
我们都都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无法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父母催婚就是在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和别人比较的时候能找到一种优越感,一种成就感,得到别人的肯定。
[4]
一边是父母的催婚,一边我们是反感和不理解。面对催婚我们又在逃避什么呢?
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们和父母那一代的想法上可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觉得找一个人能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就好了,而我们却希望追求自己的爱情;他们觉得到了年龄就应该结婚了,而我们觉得大好的青春应该努力奋斗。
人的本质是孤独的,我们也渴望能找到自己的另一半,但是我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节奏,所以面对催逼的时候我们都会选择逃避。
其实,我们对于自己的幸福这件事情上是没有逃避的。
我们逃避的而是那些有差别的想法,我们不希望我们找到的另一半是凑合过日子的,不希望我们找打的另一半是为了结婚而结婚的,不希望我们找到的另一半是为了逃避父母亲戚催婚的。
我们逃避的是那些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尽管是父母养育了我们,给我们一个家,但是每个人因为接触到的环境不同,接触到的人不同,会形成每个人不一样的人生观价值观。父母那一代可能没有机会读很多的书,接触很多的人,所以在婚姻观上和我们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5]
不管父母是因为什么催我们,但是他们肯定是出于对我们的爱。虽然父母的爱,不能成为我们妥协人生的理由;但是父母的爱,最起码值得我们用“耐心”两个字去尊重。
网上大量的防催婚、逼婚指南,里面有些内容写的过于偏激,有些关于租对象的方式也不靠谱,出于对父母的爱,我想我们在面对他们的催婚时,言辞稍微温和一点,举止稍微优雅一点,因为他们催我们也是因为爱。
所以面对父母的催婚,我们无论在逃避什么,但我们要选择尊重。
[小天同学/2017-01-30]我在简书陪你过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