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读了不少的书和文章。碰到特别喜欢的,总忍不住多读几遍,感觉酣畅淋漓。
或许人类的感知能力作祟,我们常常对一个事物给出大体的判断,但总不能一下子很明确地指出其原因。比如,我们喜欢一个人,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大体的感觉,很难一条一条地拆分原因,或者很难分清各种主次原因的占比。这或许是人类大脑一种“省事”的机制,但这并不利于我们更精细地把控自己。
作为一个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围观群众,看到一篇自认为好的文章时,我总忍不住想一个问题——这文章为什么让我觉得这么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206286/c32ab170eea6660d.jpg)
前天,我把《大同府的姑娘》推给了朋友看,并墙裂地推荐。给别人推荐文章,总得有理由吧?于是借此契机,我把这篇文章好好地又读了好几遍……
推荐理由1:文章观点端正。由山西大同的美丽姑娘,引出GDP自然可以留住美女的观点。不纠结,有道理。这个理念我是深深认同的,不必一时争得面红耳赤,背后的实力足够深厚时,各种优秀的东西自然会来——搞活经济,就不会缺美女;穷乡僻壤,有美女也留不住。
推荐理由2:文章旁征博引,看着很痛快。写大同府的姑娘,作者从《鹿鼎记》韦小宝逛窑子的桥段入手,非常新颖独到。对于大同府姑娘的盛名,作者显然是经过了一番调查和论证的,提到严晓星的《金庸识小录》、明代一本《五杂俎》、清朝的《女仙外史》、纪晓岚的史实、明朝正德皇帝和李凤姐姊妹的史实、冯玉祥带兵的史实、隋朝开国皇帝的独孤皇后、杨家将的折老太君,甚至还联想到金庸江湖中的独孤求败。写到大同从美女都城变成了煤都时,作者又引出了义乌从骆宾王变成了小商品;海宁从大诗人变成了皮革城。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内容,给文章增加了异常丰富的骨肉,读起来甚是畅快。
推荐理由3:思路严谨,逻辑严密。从韦小宝点大同姑娘,引出对大同姑娘历史的查询,再感慨如今的大同代名词从白嫩的姑娘变成了黝黑的煤炭,最后升格不再感慨光华不再,而是将目光放到GDP的发展上,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道理与实际相结合,思路清晰,令人信服。
推荐理由4:文笔风趣幽默。作者提《五杂俎》时引用了“九真女子赵妪,乳长数尺”,品评该书作者口味重;《女仙外史》又调侃“满床飞”的外号任性;把独孤皇后的老公描写得丧丧的;大同、义乌、海宁的今昔对比,也是饶有趣味。最后,还土洋结合,玩起了经济学以及英语,让我看了哑然失笑。其实一般来说我是很抵触看到这种中英结合突然蹦出来英语的文章的,但是看着这篇文章就总是讨厌不起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206286/64f900fdeabca35d.jpg)
昨天,我在曹植的微信公众号上也看到了一篇喜欢的文章。看完之后回想,发现最为打动我的好文章元素在于——旁征博引,带给我足够的信息量。或许这正是写文章最难的地方,也是我最欠缺的地方吧。
小时候写作文,总是苦于没有材料可写,写出来的作文辞藻再华丽,也不过是一堆空洞无用的干瘪文字。于是,我想起了老师的对策——让我们背课文、背材料,什么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什么著名历史故事,写作文的时候使劲儿引用,大力推广。
今时不同往日,现在我们写文章,不再被材料所限,不会再从感动中国里苦苦挖掘。但自身的积累还是必备的,特别是在写文章的时候,那句“书到用时方恨少”我猜想表达的就是“写文章时没材料”的痛苦吧。
这就好像开卷考试。即使被允许带书进入考场,我们也不能就这样裸考,至少需要了解书中每一部分讲的是什么,大概中心思想是什么,才能在需要的时候迅速调用。写文章同理,我们可以记不住特别具体的事情,但我们总得知道有这么个事情,才能在行文中想到它,从而用来当作佐证、材料、论据等;若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么回事,那调用二字又何从谈起呢?
书,果然到用时,才恨少。不用,自然不会恨少。这样看来的话,我倒希望自己多“恨少”。一方面,增加自知之明;另一方面,这也证明我在有意磨练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