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有个小品《开会了》,想必大家都记忆犹新。
我在外企做采购的时候,一个深刻体会就是开会多。一周总有那么7,8个会议。其实开会然反映了一定程度的民主,但是一碰到问题,两个平行部门之间,就会召集这个各层级的人过来开会讨论。但最终没有拍板的人。所以,形成不了好的一个会议的效果,或者只有一个会议记录,会议记录记得很笼统,将来也无法执行。
那为什么会选择开会呢?
1、告知相关部门,求得支撑和理解。外企的话,还有一种就是喜欢抄送邮件,把相关人都抄送到,抄送到之后,大家如果没有理睬,就开会,书面通知不行,就是面谈,通知大家,我该做这个事情了,但是做这个事情以后,你们是不是觉得会影响你们的利益或者寻求这个合作
2、逃避责任
3、不知道该怎么办,寻求解决方案
其实,协调的最终结果要么就是少数服从多数,要么就是有人拍板,那么两种方式的话都可能会产生错误。那么这种时候的话,有人拍板是效率最高的。
拍板的人,必须是两个或者三个部门分管领导,而不只是一个部门的领导去来做这个拍板的人。所以说在开会结果形成的过程当中,分管领导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没有人拍板的会议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另外,开会后必然会有会议纪要,要有专人长期跟踪执行进度,并由审计部门进行考核评分。
因此,有内容,有调理,有拍板,有总结,有人跟,有人评的会议场景中,开会才有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