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
孩子的安全感到底该怎么建立?看完这篇文章全明白了

孩子的安全感到底该怎么建立?看完这篇文章全明白了

作者: 遇见莲心 | 来源:发表于2019-12-03 16:24 被阅读0次

    上周,几个老母亲带娃聚餐。

    苗苗家儿子今年三岁,席间儿子闹着要吃冰淇淋,苗苗从隔壁买了回来。

    谁知儿子一个不小心,弄到了苗苗的白衬衣上,苗苗气的火冒三丈,直接给了儿子一巴掌。

    小男孩一边撕心裂肺的哭,一边张开手求妈妈抱。

    当时我们都“安慰”小男孩:你妈妈这么凶,还找她干嘛,到阿姨这里来。

    男孩不愿意,一个劲的往妈妈怀里钻。

    后来想明白了,孩子小的时候,只能从父母那寻求爱和安全感,即使没有,也不会离开

    什么是安全感

    百度百科上说,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

    也就是说,安全感与人和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当人和环境越可控,你会越有安全感。

    安全感的建立分为三个阶段

    1.生理需要阶段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孩子刚出生,最先满足的是其生理需要,也就是说“吃饱喝足睡好”。

    胎儿刚被生出来的时候,会有一种强烈的分离焦虑,这时候妈妈的爱抚和母乳喂养,能很好的缓解这种焦虑。

    这个阶段的婴儿,渴望和妈妈在一起,含着妈妈的乳头,就能消除孩子的恐惧。所以这个时期,妈妈应该多陪伴孩子,提供给孩子有规律的生活和作息时间,帮助孩子缓解分离焦虑。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0~1.5岁的婴儿还处于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期,如果这个冲突能够解决,孩子成年后,就会形成乐观自信、积极友善的人格品质;如果冲突得不到解决,孩子成年后,多半会消极悲观、抑郁暴躁。

    所以,孩子这个阶段的生理需求被满足,才能为孩子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2.自我意识阶段

    孩子在1岁半以后,自我意识的萌芽开始出现。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萌芽会进一步发展,开始用抗拒和拒绝别人的方式,来训练自己的意志。

    在家里最常见的就是:

    孩子会反复把一个东西扔地上,捡了再扔,捡了再扔·····

    经常说“不”,不管自己喜不喜欢,愿不愿意,都用“不”来回答

    强烈要求独立,事情要自己做,主意要自己拿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些跟孩子的心理发展阶段是有关系的,2~3岁,孩子基本会唱会跳,会走会跑,孩子会感觉自己长大了,能做的事情变多了。

    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的提升,孩子会变的更自信;另一方面,孩子会想要自己做主,逃脱父母的干扰限制。

    这个时候,父母如果能够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适当的放手;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及时地支持。这样不仅会提升孩子的成就感,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也是有帮助的。

    3.情感需要阶段

    3岁以上的孩子,这时候他们会开始留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比如说,他们心里会想:

    别人觉得我是否优秀?

    父母觉得我是否足够好?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孩子天生害怕被遗弃,他们可能担心,自己不优秀不够好,父母就不会爱我了,或者把我抛弃。

    孩子一旦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和关注,就会觉得自己不被重视。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式说过: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不被人重视。

    不被重视,孩子就会消极焦虑。

    长期处于焦虑的情绪中,不光安全感很难建立,孩子其他各项能力也很难发展,对于成年后良好的人格形成也是不利的。

    这个时候,父母如果能给孩子一个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就能帮孩子找到答案,从而建立安全感。

    父母应该怎么做

    1.满足生理需要

    婴儿时期,父母如果能“有规律”地照料好孩子,满足其基本的吃喝拉撒,给予适当的爱抚。孩子自身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就能帮助婴儿,对周围的人和环境,建立起自身的感全感。

    这里的“有规律”是指,不能因人和环境变化而改变。

    比如说:

    妈妈心情好就多喂,心情不好就少喂,甚至不喂

    妈妈心情好就爱抚,心情不好就呵斥

    妈妈没时间照看孩子,等哭了才喂奶

    孩子想吃,妈妈不喂,孩子不想吃,妈妈又喂

    以上行为会让孩子产生,轻信或者不信周围人和环境的心理,从而开始戒备周围人,提防这个世界。

    所以有“规律”地照料,是要在遵循孩子的生理规律,尊重孩子的意愿上进行。

    2.保护孩子的自我意识

    3岁左右的孩子,经常反抗父母。

    无非就是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够得到父母的认可,能够自己去探索,不受父母的限制和阻碍。

    具体怎么做呢?

    1)给孩子提供选择

    假如孩子能够决定,做什么、怎么做、在哪做,他会乐意配合你。

    比如说,9点之前要上床睡觉,但是孩子到点却不愿意睡。这个时候可以给孩子提供选择,可以让孩子选择是读几分钟绘本故事,还是和妈妈做几分钟游戏。

    一般孩子都会作出选择,这样既让孩子有了做主权,又达到了父母的目的。

    2)先冷静一会

    有时候碰上孩子执拗,家长不允许,他偏要那样做,得不到就哭闹撒泼。

    这时候,如果孩子的行为比较危险,父母先要制止孩子,然后让孩子冷静一会。

    家长切忌这时候说教,你可以拉着孩子的手,对孩子说:妈妈现在心情不是很好,我们先都冷静一会,待会再说好吗?

    等家长和孩子心情平复之后,家长再来跟孩子好好沟通。

    3)用游戏引导

    如果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但是孩子不想做,但这件事又不得不做,这时候就可以尝试用游戏比赛的方法。

    比如说,孩子不想走路,想让你背,但是你想让他自己走。

    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对孩子说:宝宝,我们来学兔子走路吧!兔子是怎么走路的?我们来比赛,看谁学兔子能最快的走到对面。

    很可能孩子在学兔子,蹦蹦跳跳的过程中,就不知不觉走到对面了。

    运用游戏的方法,既能达到家长的目的,又能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把任务完成。

    3.满足情感需要

    苏联革命家捷尔任斯曾说过:

    孩子喜欢爱他的人,也只有爱才能培养他。当孩子看到并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时,他会努力听话,不惹父母生气。

    英国比较心理学家哈洛,曾经做过一个关于“依恋”的实验。

    哈洛制作了两只母猴,一只猴子用铁丝做成,身上安装了两个橡皮乳头;另一只用毛茸茸的布围起来,看起来很暖和。

    经过实验观察发现,小猴子们饿了会去铁猴子那吃奶,但是吃饱后,或者受到惊吓了,则会躲到布猴后面,蹭蹭“母亲”的身体,抚摸她的脸,以寻求安慰。

    这个实验说明了,除了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还要给予情感上的关心和陪伴。

    具体怎么做呢?

    父母可以经常对孩子表达爱,除了经常对孩子说:

    宝贝,妈妈爱你!

    宝贝,你真棒!

    宝贝,妈妈永远支持你!

    还可以经常和孩子拥抱、握手,对孩子微笑,这都是表达爱的方式。

    只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重视,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孩子才会积极乐观的长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的安全感到底该怎么建立?看完这篇文章全明白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nac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