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的情趣

作者: 王家二少2 | 来源:发表于2019-12-03 16:23 被阅读0次

    在儿时的记忆里,腊月二十三在豫东俗称小年下,是大年的前奏,也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

    送灶的爆竹一响,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了,除了吃奶的孩子和坐月子的媳妇,村里几乎没有闲人。大人劈柴,小孩帮忙拢成堆,大人写春联时,小孩在一边磨磨墨拉拉纸。村里一天到晚饮烟袅袅,香味四起。蒸馍的、磨豆腐的、下粉条的、煮猪头猪下水的,炸油条麻花麻叶的。于是,愈来愈浓年味儿就从各家各户的窗棂里,从左邻右舍蒸馍煮肉炸油条的幽香里,从零零星星炸响的鞭炮声里飘了出来。飘呀飘,飘过一年又一年,直到现在仍然弥漫在记忆里。也许是年龄越大越恋旧,每到这个时候就会想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想起小时候兄弟姐妹一起过小年的日子,忽然之间双眼就盈满了泪水。

    早在古代,人们就把祭灶列为五祀之一。《礼记·月令》记载:“祀灶之礼,设主于灶径”,唐代诗人罗隐《送灶诗》亦有“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名句。可见两千多年前就有祭灶之礼,且代代相沿成习。不论你是在外做官、还是云游经商;不管你是在天涯海角、还是异乡他乡,只要进入腊月,思乡的愁绪就会无边无际地漶漫开来,想回家念头就会如开了春的野草般疯长。没有一种感情比亲情更浓烈,没有一种温暖比得上过年回家,必须在祭灶前一日回家团聚过年,吃灶糖,祭灶神。

    南北风俗不同,祭灶的日子也不一样。有在腊月二十三,有在腊月二十四。宋代诗人范成大老家祭灶就是腊月二十四,他的《祭灶词》对祭灶有详尽描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是说这天灶王爷要上天汇报工作了。“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则说的是给灶王爷准备了一大堆好吃的。“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说的是祭祀时女人要迴避,灶王爷酒足饭饱且收了钱很欢喜。至于“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明着说就是人间那些是非长短,你灶王爷既然得了好处,知道权当不知道,也别生啥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最后归结一点,是说到了天上,见了玉帝,一定要请他遍洒甘霖、降福于人。最好弄点钱回来利益均沾、大家分分。诗写的细致真实、饶有情趣。

    人们对祭灶的重视,跃然于纸。富裕人家灶火(廚房)的北面或东面都设有灶王神龛,以敬灶神。没有神龛的人家,就直接把赶集上店买回来的灶王爷,恭恭敬敬贴在灶台墙上。两边对联写的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披是“一家之主”。祭灶这天,会点上香烛、摆上供品诸如柿饼子、祭灶糖之类。听爷爷说,灶王爷吃了甜食,给玉帝汇报时嘴巴就会变的很甜。临行时还要给灶王爷喝点小酒,让灶王爷喝的晕晕乎乎。老几辈信的都是“天灵灵、地灵灵,离地三尺有神灵”,把幸福和平安乃至于健康都寄托在了各路神仙身上。祭灶拜神虽然是大人的事,但是最高兴的莫过我们这些小孩子,因为有祭灶糖吃。

    祭灶糖在阳城又叫麻糖,是用麦芽糖加入芝麻,置于铁锅上熬制而成。最早的灶糖据说源自东北,又叫“关东糖”。制做时加有小米,是专门祭神用的。清人所写《燕京岁时记》中记载,当时祭灶,供品中就有关东糖。色泽乳白,风味独特。后来才渐渐走下祭坛并传播开来。妈妈说请灶王爷吃麻糖,是要把灶王爷嘴糊上,好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灶王爷吃不吃跟我们没半毛钱关系,我们关心的是天快些黑下来,炮快些响起来,一家人快些坐下来,祭灶糖快些吃起来。现在的祭灶糖又叫麻糖,味道甜美,酥香焦脆。豫东南一带以商水舒庄、大武所制最有特色、最具风味,当然也最好吃。早已成了阳城人过年不可或缺的佳品。某种意义上说,祭灶不吃祭灶糖,就没了小年味。那时候的祭灶糖似乎和现在不太一样,是四方形的。特别黏、特别甜、也特别有嚼头。

    小年夜,妈妈一边用刀背把灶糖砸碎分给我们,一边说:“别抢别抢、人人有份”。小时候糖是稀罕物,轻易吃不到哩。糖到手里,“咯嘣”就是一口。妈会说:“急恁很弄啥哩?招呼(小心)着粘牙哩”!糖到嘴里需用力才能咬碎,那种甘甜顺着口腔直甜到五脏六肺,感觉整个人就是糖做的。有一年小弟的糖舍不得吃完,剩下鼻疙瘩大的一块用纸包住藏了起来,竟被家里的小狗衔了去。糖粘着了小狗的牙、小狗张不开嘴,急的呜呜呜呜在地下乱拱。小弟撵着狗打,眼看着己进狗肚子无望夺回。又哭又闹谁也哄不住,直到妈妈又给他一块才老实。

    至于范成大诗中所说那些美味佳肴,诸如“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则是春节才会有的。尽管物质紧缺、生活拮据,祭灶晚上的饭比不上年夜饭丰盛,但对于北方人来说,饺子是少不了的。

    祭灶晚上,姨妈把萝卜切成薄片放入烧开的滚水中煮熟,生白菜切丝用盐稍腌,二者都用布兜住,使劲把水挤出、然后剁碎掺入猪羊肉中。姨妈手巧,包的饺子玲珑精致、皮薄馅饱,而且都是元宝形的。等点过三遍冷水,饺子煮好捞入碗里,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看上一眼肚里就咕噜咕噜叫着流口水。配上几瓣大蒜,或者再将香菜蒜苗切碎放醋弄盆酸汤,那才真叫一个得法,真叫一个舒坦呢。奶奶一声“小将们开吃了”,我们连蹦带跳,一拥而上。一个个像饿狼一样,眨眼间一锅饺子就没了踪影。急得奶奶连声喊,慢点吃多着哩,小心烫嘴。

    几十年过去了,祭灶名存实亡,只留下一个节气。消灾避祸,祈求幸福寄托予神灵的事亦不复存。也许若干年后,我们的孩子,我们孩子的孩子再也不会把过小年当回事,他们不缺吃不缺穿,生活的每一天都胜似我们以往的过年,更少了一些得到的喜悦和企盼。但在小年这天,甚至每一年的每一天,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和追求却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我常常想,如果有一天,没有了灶糖、没有了饺子,没有了爆竹,没有了家人的团聚,小年还有什么滋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祭灶的情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ac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