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教师成长的最好舞台是课堂。校长也是如此,学校是最好的成长土壤,师生是最好的成长资源。作为一名从乡镇中小学校长成长为一名城区最大规模的小学校长,我坚持每天行走在师生中,扎根在课堂里,浸润在书香间,沉醉在新教育的诗意与浪漫,体验着“彼此看见、相互成全、共享成长、越而胜己”的职业幸福感。“五种角色”,伴我一路成长。
扎根课堂,当好“研究员”。校长心系学校,身在岗位,而根在课堂。只有校长带头守住教学的主阵地,才能强壮学校发展的“根基”。校长要抓“三课”,即上课、观课、评课。当然,校长是否能坚持任主课,取决于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即使不能长期任课,也要坚持每学期讲好一节或几节研究课、示范课。只有躬身入课,才能在教学领导上做到高屋建瓴又接地气。观课要成为校长的常态,勤进课堂,才能深入了解和把脉教学现状,并起到引领、促进效应。
变革会议,当好“旁听生”。会议,仍是当下学校治理的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形式。校长不必是高高在上高谈阔论的“指挥员”,老师们最厌倦的是老生常谈的“老面孔”。变革会议结构,创新会议样态,提升会议实效,才能给老师们一种“会而不倦”的感觉。围绕会议变革,我们提出了“有时限、有主题、有结构、有故事、有点评、有观众”的“六有标准”,坚持“领导变观众,教师站中央;老师多分享,领导限时间”。在松滋实小,极少有超过一个小时的大会。教师大会,校长先当观众,再当点评员;部门召开的专题会议,校长悄悄退到会场最后,扮演一名不折不扣的“旁听生”。会议开得好不好,会下再和部门干部交流和剖析。尤其是各学科的教研会议,我喜欢参与,并习惯了坐在最后默默聆听老师们的说课、反思、点评,共享这思想的碰撞、智慧的芬芳。这样的设计和改革,充分给予教师和干部的自主和自由空间,在旁观和聆听中发现管理问题、教育智慧和提升空间。
追随师生,当好“故事家”。一般而言,校长基本工作于办公室和会议室,接待、思考、学习、交流。除此以外的时间,校长要“动”起来。我以为,这种“动”起来的工作方式,就是“两手”——手机和手记。只要是下课铃声响,只要是我自由的时刻,几乎都会随同学生一起走向教学楼、运动场。只要经常,只要用心,总会发现校园里一组组教育的好镜头,好故事,它们共同汇成了我的“教育手记”。
崇尚专业,当好“思想者”。校长领导学校,最重要的是思想和价值的领导。以青春结伴共读、新课标微学习、干部主题研修、新教育年度论坛、“我的教学主张发布”“我的理想课堂模型”“我们的学科共识发布”等多种载体的活动撬动教师大学习,赋能专业成长。
感召家长,当好“代言人”。新时代教育,对家校社协同共育提出更高要求。校长要成为教育、学校、教师等“三个代言人”。在“互联网+教育”的复杂背景下,如何代言,才有感召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在直面问题的沟通中得到磨砺和成长,也改善和优化了家校关系、教育关系。
办学,既简单又复杂。所谓简单,在于它有不变的常识和规律;所谓复杂,在于它又必须紧跟时代和社会变革。因为,人生的真谛是,聪明的人都在下“笨功夫”,愚蠢的人在找“捷径”。透过一所学校师生的精神长相,我们能看到一个校长的成长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