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幼儿主动自愿与同伴共享(双方共有)某种资源,从中获得愉悦体验
和心理满足的社会行为。能否意识到自己正在拥有的是别人匮乏且期望拥有的,
决定了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发生。
分享年龄特点:2-3岁会表现出亲社会行为,随年龄增长逐渐成熟。分享意
识和分享行为有没有性别差异尚无定论。分享行为的功能:摆脱自我意识;提高
自身素质,解决人际冲突建设和谐班级环境。
1
可利用玩玩具、分发物品等的时候,有意识的将它们以分享的形式进行。如:
对幼儿说:“可以和你换个玩具玩吗?”、“可以和你一起玩吗?”、“可以把
你手里的玩具给我玩一下吗?”让幼儿体验到分享的乐趣。
合作:两个或两个以上幼儿,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重点特征)与同伴相互
配合和协调,试图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过程。
小班合作目标和动机不太明确;缺乏同伴协商,需成人引导帮助;策略单一;
时间较短。中班动机强,合作行为增多;逐渐产生小领袖;策略增多并协调小组
内矛盾。大班合作动机强,合作行为发展不明显;过程出现任务分工和协商结果
不一致;策略多样化,合作行为受同伴关系影响。
谦让:因某种共同喜欢或需要的物品、角色、空间等资源而产生冲突时,一
方主动让给他人的亲社会行为。谦让类型:功利型和非功力型谦让;物质资源和
非物质资源的谦让。谦让功能:正向(人际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负向(幼
儿忽视自身权利、丧失自我、加剧常接受谦让幼儿的自我中心)。
相信很多父母都还记得“孔融让梨”的故事。谦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
德,许多长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这种品质。
但是现在的孩子,一家一个小皇帝,小公主,都比较自我为中心,所有的人
和事情都希望围绕着自己转,所以,家长还需要正确的引导。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多鼓励孩子学会谦让。例如,你带小朋友去公园玩
的时候,公园里面只有一个千秋,你的小孩已经玩了一阵子,这时另外一个小朋
友想玩,你可以鼓励孩子让给其他小朋友玩,一人玩10分钟,这样大家都开心。
攻击: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他人(包括身体伤害或心理伤害)的行为或倾向
其核心特征为有意伤害性,同时,攻击通常还会涉及愤恨或想要伤害他人的情绪
或内部心理状态。攻击行为有助于了解如何有效地发动和终止相互攻击,为幼儿
提供有关社会秩序的信息。
嬉戏:指幼儿借助语言、身体动作、面部表情和外界物体与同伴之间进行的
一种社会性游戏。嬉戏行为得以发生的关键刺激是“笑点”,其在幼儿的愉悦体
验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如禁忌话题;对外物感性特征和标记的曲解、发挥;
游戏本身的乐趣;以身体接触为主要特征的相互逗引等。
我也:在一个互动事件中,当出现一个幼儿在与其他幼儿互动的过程中
说“……”“我家也……”或“我的也……”等语言行为时,我们将这一事
件判定为“我也”行为事件。幼儿具有归属的需要和被同伴群体接受的需要。
幼儿发出“我也”行为,大都是为了在同伴那里塑造良好的形象,表示想与别人
建立一种有意义的关系,想加入到同伴群体中去。
嫉妒:
指幼儿把自己与其他小朋友作比较而产生的消极情感体验,指当幼儿看到他
2
人在某些能力、受欢迎程度、与教师和好朋友的亲密程度比自己强,自己却无法
拥有或胜过时所产生的一种不安、烦恼、痛苦、焦虑、怨恨,并企图破坏他人优
越状况的行为。
告状;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
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突
出的目的是要借助教师权威的力量影响、约束、改变、阻止同伴的行为。
求助:幼儿在面对自我困境时向他人寻求帮助的行为策略。幼儿可以通过向
外界求助来摆脱困境,幼儿适时的会求助有助于幼儿对必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
握;有助于幼儿交往技能的提高;有助于幼儿对社会规则的掌握;有助于幼儿之
间亲密关系的建立。
安慰:指幼儿觉察到同伴的消极情绪状态,如烦恼、忧伤和痛苦等,并试图
通过语言、行动或物品使同伴消除消极情绪状态,变得高兴起来的亲社会
行为。我们通常认为,幼儿是被呵护和被保护的对象,其实,他们天生就有一颗
关心他人的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愿意、也能够安慰和关心他人。
教师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因为榜样对幼儿的安慰行为产生影响,需要
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方面,榜样必须具有权威。能让幼儿敬慕;另一方面,榜样
要关怀幼儿,从心理上打动幼儿,让幼儿敬爱他。教师要时刻对幼儿的安慰行为
保持敏感,并给予引导。幼儿的安慰行为都是无意识的,教师的引导可以帮助幼
儿内化安慰行为,并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