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效应
损失规避让人们厌恶“失去”,而期待“得到”,关于这句话我们可以解释为语义效应,而对于这个效应我有两个理解:
一是:如果厌恶的“失去”真的发生了,那即使你再“得到”了,哪怕你得到的和失去的一样多,你也还是会觉得不高兴。因为人对“失去”的厌恶会放大,而“得到”的幸福则无法同等尺度的抹平这种厌恶。
二是:如果这个厌恶的“失去”和期待的“得到”都没有发生,让一个人做选择时(即“得到”A,就必须失去B,或者不失去B,就无法得到A),那人们多半会选择放弃期待的“得到”,而避免厌恶的“失去”发生。这是人的本性,人对损失的厌恶,是大于对“得到”的期待的。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特别让人深思的例子:就是一些客服电话现在已经非常善于使用讲话的技术了,当一些客户打来问一些特别容易解决的售后服务时,不是反问用户是不是有没有做这个,或者是有没有做那个。而是直接指挥用户去干,这样在干的过程中,就能够自己发现问题。
这是因为如果你反问用户,其实就是在隐含着说这么一个问题:你是不是很笨呀,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没有发现。有的时候一些脾气不好客户,一听到类似的问题,就会怒上中干,事情就很不好解决了。
对于这个例子,我真是感同身受,尤其是自己在处理一些关系时,真的可以借鉴这个办法,不是去反问别人什么没干,或者什么东西没看懂,而是让他直接去看看,这样的表达效果,更容易让人的心情平复下来,事情也就好谈了。
锚定效应
在给领导写建设方案或者是汇报PPT的时候,你如果不想太按照领导的意思来改,那就最好提前给领导设定一个你自己觉得不错的锚,然后让领导也认可这个锚,这样自己编写的材料才有可能不会初稿和最终稿面怒全非。
对于给领导写建设方案和汇报PPT,我现在最深的体会就是:
领导会有很多自己特定的想法,这个想法很有可能对,但也也会有很多是他自己独有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
这个时候,你最后能够给领导一个锚,然后让领导根据这个锚来判定自己写的合不合适,优不优秀。这样评判起来大家都有依据,从而不至于最后只能按照领导的意思来。
确定效应
如果我们使用概率树计算期望值的办法来解释,我觉得有一个前提:
那就是类似的选择,我在一生中可以选择多次。
这样,我就可以按照期望值最大的那个选项来进行选择。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虽然从理性的角度来说,选择期望值大的那个选项是理性的,但是这个选项却会导致我什么都无法获得。这个优势,才是人们真正选择期望值小的选项的原因。
所以,我一直没有想明白的是:怎么才能够算是理性呢?我就是要保证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收益,所以我不选择期望值最大的那个,这也应该算是理性吧?所以,对于确定效应来说,关键是你要知道有确定效应,而且知道我选择某个选项的原因,是因为我心里明确知道,我是想要保证肯定有收益,还是尽可能获得大的收益。
反射效应
确定效应和反射效应是一对。当你手里有一定的收益的时候,你就不想冒险,因为这个时候你厌恶风险。而当你手里已经亏损的时候,你这个时候是想冒险的,也许赌一把能够把收益挣回来呢?而往往恶性循环就是这么开始的,可能就是因为一个意外,你的投资出现了不顺,亏了一些,你甘心呀,觉得自己的投资水平还是可以的,所以就认为自己一定能够翻身。
但,投资是有风险的,而且你越急躁风险就越大。而自身的损失,往往是急躁的导火索,所以,就是在这个时候,恶性循环开始了。
我是徐建航,这是我写的第157篇文章,欢迎你加入007社群,七天写一篇,一起写七年,七年之后一起去南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