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爱情里的“我都…,你应该… ”

爱情里的“我都…,你应该… ”

作者: Molly尧尧 | 来源:发表于2021-04-28 01:23 被阅读0次

    过年期间,终于说服父母见男友。父母思想传统,认为要到谈婚论嫁了才见面,以至于之前男友来我的城市,都没有带他进家门。这次,父母终于同意见面,还决定趁机请亲朋好友吃个饭,这样刚好当作过年聚餐,也让大家都看看我男友。我特别高兴,这意味着父母已经非常认同男友了,然后就兴高采烈地给他打电话说了这个好消息。结果,收到的却是他的拒绝,拒绝参加聚餐。

    不管如何劝说,他都不愿意。我很不解,也很失望,很伤心。在微信群问闺蜜们,她们也说不理解,要么就是他不识抬举。

    本来是一次非常好的取得家人肯定的机会,一次非常好的促进感情的机会,怎么就变成这样的状况了?我实在想不通,最后问了一个男性朋友。

    跟他讲了事情的经过后,他说我笨。我纳闷了,问“哪儿笨了?”他说“你等他来了你家,到时吃饭是水到渠成的事。人都来了,饭还不吃吗?而你却一股脑全说出来了,是我也会紧张害怕的。”我说“之前父母一直都不愿意见,这次都准备这么隆重地欢迎他了,他不是应该……”

    话还没说完,我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了。

    第一次见面就和一大家人吃饭,这种事,如果换作是我去他家,我也会紧张害怕,想要逃避的。既然我理解他的害怕,那为何还是接受不了他的拒绝?原来,是我的“我都,你应该”思想在作祟:“我父母都准备盛情款待了,你就应该高兴,应该积极参加。”以至于没有认真考虑他的感受,没有用一种他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处理这件事情。

    我以为自己是一个很善解人意的女友了,结果还是没有解他的意。

    最近听说了一个词——“应该的暴政”,代表的是一个人心中理想化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冲突,总是对自己说“我应该忍受一切,应该喜欢每一个人,应该诚实、慷慨、体谅、公正、勇敢、无私,应该是个完美的情人、完美的丈夫(妻子)、完美的教师,应该……”

    “应该”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情理上、道义上必然或必须如此;二是表示推测,说话本人对现象的认知具有不确定性,或是对自己所说的不自信。

    很显然,我们对待自己时是用的第一个意思。常常觉得自己应该如何如何,如果不能如何如何,那就是不好的或错误的。

    我们对自己施加“应该的暴政”,对恋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对于恋人,我们都有期待。值得肯定的是,大多数还是知道要有付出才有收获,所以我们会用付出去换取我们的期待。而,让人烦恼的是,有时候我们的付出却没有换取想要的期待。

    ·特地为他做了早餐,他不但不感谢,还说不好吃。

    ·明明是他惹我生气,我都控制情绪决定和他谈谈了,他却不说话。

    ·我爸妈都决定隆重接待他了,他竟然不乐意。

    是恋人不好?是他狼心狗肺?

    如果因此就给他扣上这样的帽子,恐怕太武断,也太“暴政”。

    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就像购买商品。去水果店买蛋糕,用人民币去美国商品店,用10元买标价20的商品等等,都是买不到的。最后就算一切合理,但这个商品店的老板也许今天不营业,他也是有不交易的权力的。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觉得,我都来你这买东西了,你就应该卖给我。

    一切关系的根本是“尊重”,而所谓“尊重”,也包括对方不配合的自由。当我都给你做早餐了,你可以不喜欢吃。当我都愿意好好跟你聊一聊了,你可以不说话。当我爸妈都决定请你吃饭了,你可以不参加。

    然后才是,通过适当的方式寻求自己的期待。

    ·这是可是饱含着爱意的早餐呢。

    ·我们现在可以谈一谈吗?如果你不想的话,那我们明天再谈?

    ·我爸妈是想更好的招待你。给个面子呗?

    当然,也许最后期待还是会落空。同时,这期待的落空也是可以的,而不是不应该的。

    没有人喜欢被施加“应该的暴政”,包括我们自己。

    听取了朋友的意见后,我没有再执着于聚餐的事,找借口让爸妈取消了。男友来了我家后,相处很愉快,爸妈跟他聊天比跟我聊得还起劲。最后,他虽然逃过了家庭聚餐,但还是被我忽悠去参加了一次亲友的野餐活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爱情里的“我都…,你应该… ”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ndx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