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学习古文的时候,有一些注释包含了一些古代的文化文学常识。我们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这些注释的时候,就不能用常规的方法来进行,要给学生补充相关知识,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以帮助学生理解。本课中有以下几个注释值得我们特别注意。
一、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只当权者。
这个注释用的是借代的方法。用所吃的食物代指的那一个阶层的人。用这种方法做解释的,还有《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布衣”,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这个注释就用所穿的衣服来代指那一个阶层的人。诸葛亮的《出师表》中的“臣本布衣”的注释也跟这个“布衣”一样。又比如我们平常说的“纨绔子弟”一词。纨裤:细绢裤。衣着华美的年轻人。旧时指官僚、地主等有钱有势人家成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子弟。
还有一种用所住的地方来借代指类人。比如《陈涉世家》中“发闾左適戍渔阳”一句中“闾左”一词,闾,居民聚居处,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住闾右,故以“闾左”来指代贫苦人民。
在我们生活中,这种借代也常常应用。比如用所戴的帽子(小红帽)和配件(眼镜)代指某一个人。
二、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帛,祭祀用的玉和丝制品。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词语,我们还可以给学生这样补充。牺牲可以分开来说,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古代常说的“五牲”一般指“牛、羊、猪、犬、鸡”,“六畜”为“马、牛、羊、猪、犬、鸡”。祭祀人的地位越高,祭祀的规格越高,所用的牲畜的价值就越大,体积就越多大。
这一点还可以联系春节前的祭祀习俗。春节的时候,我们这里普通家庭都要对祖先进行祭祀。我在班上有调查,许多同学都参与过祖先的祭祀。一般都用一个刀头(就是把一块猪肉方方正正的切下来煮成半熟的样子)放在碗中供奉祖先。这样一联系拓展,学生记忆这个词义就印象深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