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三百卖不?”
“特价的啦。”
“便宜点,便宜点儿,现在就定了。”
“380包邮吧。”
“这玩意儿,塞个手串还漏一半,三百块拿走了。”
“乌拉圭的顶级原石,最好的紫水晶了。”
“主要上面这个不是平切的,要是平切的话,价格再涨一倍都没问题,应该是切出来的时候摔了。”
“有成本控制的,比一个小晶簇还便宜了,最低最低了,本身都不贵。”
“行啦320,看你也不容易,这么晚了还守着,过段期间我再找你买个大的。”
“328 吧,图个吉利,满意了再找我选大的。”
“行,交个朋友。”
通过一个下午查资料,请教朋友了解行情,晚上从某宝加了三个微商,第一位比较精美,为了解行情,第二位乱标价,为了做对比,第三家,直入主题,在晚上十点十分左右进行了如上文所述的杀价。
风轻云淡。
相信大家看到这也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砍价呢?砍价要注意什么呢?是什么都可以砍价嘛?在这里我有几点体悟想和大家分享。
为什么要砍价?因为多数的商品价格和价值不符。价值由市场和物品本身决定,相对来说比较客观。而价格则是由商家决定,在价格和价值之间一定有弹性区间,这就是商家的利润。
如果商家没有利润的话,那他为什么要卖东西呢?所以,多数情况价格会在价值之上,这时候进行杀价,就基本OK。
砍价的时候要注意的很多,首先商品值得你砍,多数时候消费者和商家是在进行博弈,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套路,而且消费者很容易在挑花眼的情况下进行冲动消费。所以,要冷静。如果时间允许,最好货比三家。非买不可的话,嘿嘿,平时要多吃鱼——学会挑刺。
作为商家一定是自信的,对于产品全方面肯定比消费者清晰,如果能一针见血的找到商品缺点,动摇商家自信心,一旦动摇,砍价成功率在八成以上。
如果说,挑刺可以看出砍价成败,那么在挑刺之前,一定要抛出一个你认为可以接受的价格——锚。把锚抛出去,看商家的反应,如果自信心有下降,那么恭喜你,你们的价格将会围绕着锚进行微调。
碰到商家嘴硬的时候,继续挑刺,不谈价格,直到商家自我暴露,这时候稍微让利,赞同商家个人不容易(软硬兼施),销售会突然舒服那么一下,趁机敲定价格,两全其美。
有人说砍价要砍7寸,直接砍死,但是这样的话,会招致怨气,以后你还买东西不?再相见怎么办?留一线,砍到就是赚。(毕竟特价一般都不能砍)
以上所说的属于传统买卖生意,对于物品是绝对可以砍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消费都适合砍价。
有一类产业,不能乱砍价——服务业。
餐饮,美容,教育,养生……这些可以人为控制服务质量的,砍的这些价,究竟值不值?
有人说,前段时间打了多少折扣,甚至免费去做了个美容。有人说,这家餐厅便宜。有人说,有人说……
殊不知,你口中的“低价”和“免费”,有可能就是别人练手,过期,二次利用的东西。
之前在教育培训行业,在不同价格之下的服务质量差异尤其明显。
打个比方来说,如果一课时老师拿15块钱,和一课时老师拿4块钱相比,服务质量是否会一样?(在这里不拿任何人做比较,我们只考虑个人在面对这样情况下时,其内心最真实的第一反应。所以您要考虑好,把孩子的未来交给对方还要砍价的话,是否合适?)
各位消费者在享受服务的过程中,和服务者就费用问题发生矛盾,那么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想一想,服务者的心态是怎样的?
目前来看服务业已经逐渐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在西方和某些发达的城市,服务的小费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习惯,这不仅是对服务者本身的一种肯定,同时也可能会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超值服务”。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服务与消费不见得是理算当然,但是尊重、理解、善待他人在如今的社会中,也会是一种投资。同样对于服务者来说,服务的质量不是顾客所能决定的。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民国时期一位军人,来到一家刮脸的铺子,大次次的坐下,傲气的说:“你们谁给我刮胡子,刮干净了,赏三个大洋。不过,刮出一点血,脑袋搬家!” 店里窃窃私语,所有有经验的师傅都不敢上,生怕自己的手一抖,小命不保。这时一位小学徒走上前来一撸袖子:“我来吧。”结束后,果然一点血都没有,军人拍下三枚大洋,临走时转身问这名学徒:“你是这里手艺最好的师傅嘛?”答:“不是。”再问:“那你不怕脑袋搬家吗?”学徒答:“刀在我手里,要是刮出了一点血呀,我肯定先把您脖子抹了。”说完微笑的看着那名军人,军人此刻脖子里嗖嗖的凉气……
那么,如果大家想得到“超值服务”,必然要善待服务者,且不要随意砍服务的价。
因为那握刀的手,也许会抖……
这一刀999,你砍还是不砍?
要看这刀啊,在谁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