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自卑与超越》第2节 小孩子真的什么都不懂吗?

《自卑与超越》第2节 小孩子真的什么都不懂吗?

作者: 星空_8d78 | 来源:发表于2019-10-06 13:19 被阅读0次

如果一个人在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时,感觉自己无能为力,由此产生的情绪就叫做自卑情结。

据此,阿德勒提出,无论是身体缺陷,还是童年受到的溺爱、忽视,都可能导致儿童在长大后得到错误的生活意义,进而产生自卑心理。

在家庭影响的部分,阿德勒分别提到了母亲的影响、父亲的影响、父母关系对孩子的影响,以及孩子之间关系的影响。

首先,母亲的影响。

母亲对于孩子的影响可以说是最早的。在一个生命最开始的时候,母亲对于他而言是最重要的。

一个婴儿从降临人世开始,就希望与母亲建立一种紧密的联系,他所有的行为都是以此为目标。因此,母亲的教养方式是否合适,会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经常会说:“小孩子懂什么?”但其实,孩子在年幼的时候能敏感地通过母亲的行为来判断母亲对自己的态度。

比如,母亲如果在喂孩子食物的时候动作粗暴,孩子就会非常反感,进而排斥与母亲亲密相处,难以与母亲建立紧密的联系,从而造成心理阴影。

因此,虽然为人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作为母亲,需要在这一个漫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进步、修正自己。

对此,作者为母亲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认同自己的身份。

在我们的文化氛围中,女性经常处于劣势地位。

很少有人会将女性相夫教子的工作,当作是对家庭的一大贡献。而这也导致了女性自身对于身份的不满。

如果一个女人对自己的地位不满意,她就不会和孩子建立亲密的联系,她与孩子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她总是想要证明她的能力,而孩子却成了她证明自己的阻碍。

因此,作为母亲,首先必须对自己的身份有认同感,才能发自内心地给孩子以安全感。

第二,明白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自己的作品。

很多母亲容易犯一个错误——认为孩子是自己所完成的一个作品,因而想要控制孩子并让孩子依赖自己。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一个母亲如果过于关注子女的成长,不光会影响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也势必会宠坏子女,导致子女很难独立,或者很难学会与人合作。

一个被母亲宠坏的孩子,可能很难适应没有母亲的情境,他时时刻刻都会想着去寻找自己的母亲,他会永远展现出弱势的一面,向母亲撒娇、博取母亲的同情。

比如,他会很轻易地流泪或生病,用来证明他很脆弱,是需要照顾的。

此外,他可能经常生气,用顶撞母亲的方式来吸引母亲的注意。

所以,当母亲感觉到孩子已经和自己建立了亲密关系之后,工作重心就应该从建立亲密关系,转移到引导孩子对父亲产生关注和兴趣。同时,引导孩子对社会生活产生关注,学会在社会中建立联系。

其次,父亲的影响。

相对于母亲而言,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会稍晚一些,但这并不意味着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不重要。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双方对于孩子的影响同样重要。

对于父亲的作用,阿德勒在文中写道:

“一个好的父亲,无论是对于妻子、子女还是社会,都是一个好的合作者。他必须平衡好三种关系:职业、友情和爱情。他一定是公正的,并且能担负起照顾家庭的责任。”

因此,作为父亲,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尊重女性的地位,爱自己的妻子。

就算父亲是家庭中唯一的经济来源,也一定要承认财产归家庭所共有。父亲对于孩子母亲的尊重程度,将影响孩子对于家庭的看法。

因为在很多孩子心中,都一直将父亲视为榜样。同时,如果父亲能够爱自己的妻子,那么他便会竭尽努力地生活。这也会对孩子今后的人生产生有益的影响。

第二,对孩子采取友善的教育方式。

在家庭生活中,父亲往往是权威的象征。但是,父亲一定要注意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惩罚会让孩子觉得父亲很可怕,从而不愿意把父亲当成朋友。所以,不要将惩罚孩子的责任完全交给父亲,更不要利用孩子对父亲的恐惧而对孩子进行威胁。

第三,找到能贡献自己力量的职业。

对于一个男人而言,一定要能承担起养活家人的重任,能够勇敢地为了事业去奋斗,懂得与他人合作。

同时,父亲对于工作的看法,将影响到孩子对工作的看法,所以父亲的工作本身必须是有利于社会的。

再次,父母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夫妻之间关系是否和谐,将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父母之间应该努力协调好夫妻关系。

第一, 明白婚姻的本质是合作。

两个人通过努力来谋取夫妻双方、孩子及整个社会的幸福是婚姻的目标。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你是否总喜欢询问他这个问题:是爱妈妈多一点,还是爱爸爸多一点?这种问题应该尽可能的避免。

当父母双方都从自身利益出发,希望孩子更偏向自己时,孩子可能会使用一些手段,让他们争着宠爱自己。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会非常差。

因为孩子对于合作最初的看法,便是来自父母之间的关系,而不懂合作的父母是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的。

第二, 避免在家中只出现一个权威,不要试图在婚姻中驾驭对方。

因为孩子对于异性和伴侣的最初认知,是通过父母的关系来形成的。假如粗暴的父亲是家中的权威,家中的男孩则会模仿父亲的作风,女孩则会有被伤害的感觉。

步入社会后,女孩会认为男人很粗暴,会认为婚姻是一种驾驭和被驾驭的关系。

反之,如果母亲在家里享有统治地位,每天都指手画脚,那么女孩会以此为榜样,变得尖酸刻薄;男孩则一直处于防御的状态,抵触批评,并且显得非常温顺。

长大后的男孩可能会变得怯懦,不喜欢社交。他们害怕异性唠叨和尖刻的行为习惯,所以他们会尽量远离异性。

所以如果家庭氛围不和谐,孩子极容易用悲观失望的心态来对待婚姻。

很多不婚族内心其实是对婚姻有所恐惧的。正如有人写道:“我害怕成为妈妈那样的女人,也害怕嫁给爸爸那样的男人。”

最后,家中孩子之间关系的影响。

很多人会好奇一件事:“为什么从同一个家庭中出来的孩子,会有很大的差异呢?”阿德勒用树苗的比喻解答了这一疑问。

很多树木虽然被种在了一起,但他们所处的环境是有所不同的。获得充足阳光和肥沃土壤的幼苗,自然会长得快一些。

同时,成长快一些的幼苗也会对其他的幼苗产生一些影响:比如,吸走了对方的养分或遮住了阳光。最后,其他的幼苗可能会由于吸收不到养分而发育缓慢。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是如此,如果家庭中有一个飞扬跋扈的成员,或者一个孩子鹤立鸡群,父母可能会放过多的精力在他身上。

他会觉得意气风发,非常自信,但这会引起其他孩子的不满。

当然,孩子在家中不同的出生顺序,可能带来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根据一些专家在欧洲和美洲的研究发现:问题少年大多是长子,其次是家中最小的孩子。

对长子而言,他曾经有过一段独生子的记忆,习惯了被关注和宠爱。

当弟弟妹妹降临的时候,他可能会感觉到有人来分割他的待遇,他会感觉手足无措,认为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这也就是很多孩子排斥父母生二胎的原因。

而对于家中最小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由于自己年幼而受到特殊的宠爱。而一个被宠坏的孩子是难以自立的,他没有勇气凭借自己的力量,去获得自己想要的成功。

如果一个人有野心,同时却失去了信心,那他就很容易走向懒惰。再加上他周围的人在年纪、体格、经验方面都比他强,他便容易产生自卑情结。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独生子在成长过程中就不会遇到困难。他习惯了大家对他的关注,如果有一天,周围的人不再对他投入过多的关注,他身上就会出现问题。

此外,有一个因素对独生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那就是周围人对他小心翼翼的照顾。因此,作为父母要尽可能的把握好对孩子照顾的分寸,切勿过犹不及。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一书中写道:“家庭不仅仅是有血缘关系的人的集合,它更是一个体系,容纳着彼此紧密相连的人。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深刻地,而且往往是以隐蔽的方式影响着其他人。”

因此,家庭的环境氛围和家人之间的关系,都可能成为造成自卑的元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卑与超越》第2节 小孩子真的什么都不懂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ieu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