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单嘉筠
父亲单士元生于1907年,1925年初,18岁的他以北京大学一青年学子身份参加当年的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亲历清末帝溥仪被驱岀曾经居住的清宫苑之地。后筹办故宫博物院,使这座曾经的明清封建皇帝一家宫苑成为民众的博物馆院。
之后,单士元赓续在院直到他1998年病逝长达73年。可以说他与故宫结缘一生。《从紫禁城到故宫》(北京出版社)是由先父对紫禁城营建史、宫廷史等研究成果编辑而成的。全书涵盖了有关明清两代封建王朝的皇城、皇宫的规划设计与施工等的档案和明清历史文献记载,又以单士元在故宫70年经历倾注而成。
早在1962年以明史研究大家吴晗为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编委员会,邀请单士元写仅有2万字的《故宫史话》。当年父亲因字数限制未能展开笔墨。为此他准备岀版一本以紫禁城建筑史、宫廷史和故宫博物院院史为主的书刊。他当年身体力行地准备多年,文稿基本已好,后因身体原因又被迫放下。直到1998年因病逝去,父亲这一心愿没有实现。在近20年后的今天,由国家新闻岀版广电总局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从紫禁城到故宫》入选其中。我由衷地高兴总局主持这个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工程与北京出版社具体的操作。
《从紫禁城到故宫》自鼎建紫禁城始,将紫禁城的营建制度、营建过程、宫殿的建筑艺术与布局,以及紫禁城中发生的历史事件贯穿一线,直到故宫博物院在民国十四年即1925年创建一气呵成。
全书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营建,二是艺术,三是史事。营建部分主要是单士元在查证大量明代文献史料后写岀的。如《明史·食货志》、明臣奏议、《两宫鼎建记》、《明史·成祖本纪》以及有关营造工艺技术与匠师方面的史书等。而艺术部分是先父从紫禁城布局、建筑规划、始建时间与建筑艺术等方面与世界上著名宫殿比较,用数字加以清晰表现岀来,让读者一目了然。
在营建与艺术这两部分里也有单士元早年对宫殿楼轩阁堂等考证研究的成果,特别是对紫禁城中轴线以及明代皇城格局的考察论述。如对中轴线午门与太和门之北,即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以及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紫禁城外的雁翅楼等的考述。对后来的研究都有开拓之功。
该书的第三部分内容是单士元对明清宫廷史的研究,如乾清宫中曾发生的历史案件,以及在清代内阁大库所存御屏京官职名册,册中开列在京各衙门文官职名及除授年月。在史事里记述当年故宫院成立数年之际,被聘请院中清末太监口述的清宫发生的事件。如珍妃入宫之情形与坠井之死等,更有对先父单士元亲历筹办建立故宫博物院的院史事迹的忆写。
先父单士元一生在故宫院中,简言之是从事两个学科的研究。他曾忆写:“我从17岁在国立北京大学旁听历史课。当日逐清末帝溥仪岀宫。都是北京大学教授及学生。由这个因缘即在清室善后委员会参加工作。那时是1924年12月底。因为我在北大听历史课,在故宫接触到明清建筑、明清史料等,所以对明清史增强兴趣。在点查文物中又广泛地接触各类文物。在这样的环境下,在学校课堂听课读书,而在故宫又像是走进了实验室。当日我求知欲很强,于是乎就兼收并蓄。然而比较有兴趣还是明清历史档案。形成我的第一专业,那就是明清历史档案的研究。我的第二专业是探究古代建筑,1931年在故宫工作时,曾看到一本杂志报道一段法国与日本两国建筑师争论评价我国建筑的消息。法、日两国建筑师似有共识:现在中国人尚未有建筑学科资格的人,故此无法研究本国建筑!因之骤起我的爱国自尊心,在研究史料的同时,兼注意有关我国建筑和园林的资料,并写有相关札记发表。那时北京成立中国营造学社的研究机构。其主事者有朱启钤、梁思成、刘敦祯等人。得知我有这方面的资料积累者,故聘我为编纂者,就这样形成我的第二专业,即对我国古代建筑的研究。”
先父单士元于1931年加入中国营造学社探究古代建筑,当年他以第一人提出以匠为师,对建筑传承工艺技术进行研究。1959年,单士元在故宫主持为新中国成立第一个10周年献礼的大型古建修缮工程,具有重要政治意义。之后,单士元被任命为故宫主管古建修缮业务的副院长。1985年,单士元被文化部任命院中最高职务,即负责院中咨询指导全院工作的顾问之职,直到他于1998年病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