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算时间常常出错,量长度孩子相对熟悉,利用量长度的经验可以帮孩子快速完成知识理解迁移,具体如下。
算经过的时间有三种情况。第一:从12时(0时)开始到不过12时的某一时间结束,第二:从中间某一时间开始到不过12时的另一时间结束,第三:从中间某一时间开始过12时至另一时间结束。
第一种情况如从中午12:00到下午5时经过的时间:因为是从“0时”开始的,所以到了哪一时间就经过了几小时,适合用“左端“0”对齐,右端对准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在这儿就是“几小时”。
第二种情况如:从上午8时至中午12时经过的时间。这种情况适合用“断尺”量刻度的方法“断尺量刻度,后数减前数”,即12-8=4(时)。
这俩种很容易完成知识迁移,难在第三种,因为孩子没有相关经验,那怕是量长度的经验。
例题:小明的爸爸上午8:30在公司开始上班,至下午4:00下班,小明的爸爸一天上班多长时间?
有的学生感觉出了“相差”含义,选择减法,但4时减8时30分不够减,他去列成8时30分减4时。有的感觉出了“上、下午时间合成”选择用加法,用8时30分加4时。显然这两种思路都有机械模仿的理解成分,而学生没有这种跨“临界点”的经验。
怎么办呢?虽然没有这种“量长度”经验,但借用一下去理解,也比用“时间”更直观一些。 怎么理解呢?这既不是“从0”量,也不是“断尺”量,而是两者的综合,我们可以理成“两尺”量长度。也就是说相当于上午用一把“时间尺”去量,结果量到最后不够用了,于是又用了一把“新尺”接力量,因为是“两把尺子”,而且第二把尺子是从“新0”开始测置的,所以这个总时间实际上需要把两把尺子的长度合起来。列式为:12时-8时35分=3时25分,3时25分十4时=7时25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