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早不如赶巧,今年回家的次数好像越来越少了。记得上一次秋天回来家门口的桂花树已经开败,只剩干枯的串串碎花紧紧抱住枝头,真应了那句“宁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我朝母亲半抱怨半惋惜地哀叹:“还是错过了......”还记得这棵桂花树刚种下去的那几年,每一次秋天都是“光杆司令”,我还一直质疑我爸当初是不是被别人忽悠了,可他不言不语,该浇水浇水,该施肥施肥。转眼三年过去了,某日清晨猛然发现,这“铁树”竟然开花了。而且,这花还非同一般。和金色的桂花相比它的颜色更加鲜艳,这橙红色是极少见到的。母亲说,这个是“血桂”,不仅花色特别,连香味也十分持久。可不是吗?从夕阳余晖洒下的那一刻绵延至整个夜晚。空气里弥漫开来的全是那沁人心脾的幽香。
为了回来看看这别样的景致,每到秋天都想回家瞧瞧。可惜,每次都是错过。今年秋天,匆匆忙忙赶回家,好像已经习惯性知道花已经凋零的事实,心里并没有抱什么希望。但是,刚到家门口,这艳丽的橙红色一下子闯入眼帘,好像它知道我要回来,特意迎接我一样。好极了,不早不晚,花开正盛。晚上,夜色已经深沉。睡前,习惯性打开窗户对着天空发呆,仰望深幕中几颗星星或者一轮弯月。但是,现在我的心思已经完全被这不绝如缕的幽香牵引。此刻,只想闭上眼睛,停下思绪,尽情感受夜的宁静。
回想今天爸爸的的话,我又陷入沉思。将近六十的人了,但是手脚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去年因为腰伤,在家修养了半年。为了更快的恢复,他四处寻找方法,甚至在抖音上搜索锻炼的直播课,硬是陪着直播锻炼了大半年,严寒酷暑,一天都没纳下,不得不佩服他的毅力。身体稍微恢复一点之后他又开始想着去工作了。我们一直做他的思想工作,担心他身体会累坏,让他放宽心好好休息。可是他哪里肯,工作的消息一传来他兴奋得整个晚上都睡不着,恨不能马上上岗。我知道已经无法再阻止了,只能叮嘱他量力而行。
两个月一晃而过,说好要回来看他。前两天就急忙给我打电话,在家准备食材。这种无声的爱好像已经成为了我家里传递关怀的默契。记忆里从小时候读书起,只要遇到不开心或者学习疲惫不堪,无论什么时候家里都有一桌香喷喷热腾腾的饭菜等着我。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光鲜的词藻,他们只是一个劲儿地说:“多吃点,多吃点。”然后不停地往我碗里夹菜。看父母在厨房一起忙碌的身影,好像是我从上学到现在回家见到的最多的场景。终于明白自己很多习惯都可以戒掉唯独贪吃这一条改不了的原因,恰恰是因为这习惯里承载了太多太多爱与温暖的回忆。
父亲一直说自己的工作状态完全没有问题,直到我回来,才知道他其实很忙碌。除了下雨天可以休息一下,平时都不放假。很早就起床,下班回来还要到菜地里忙一阵才算安心。我有些不忍:“下班了还要随时待命,太累就休息算了。”只听见他连忙说:“我觉得最近心情很好,比这上半年休息的时候都要好。”顿了顿,他接着说:“身体累一点不怕,就怕心累。”听到这句话,我才明白休息的这段时间,他心理承受着多大的压力。一直以顶梁柱自居的人突然发现自己再也不能为家庭分担了,内心是有多受创。父亲一直不想给我们做儿女的带来任何压力,总是说在外面生活都不容易,压力很大。每次给他买东西都说我们浪费钱,要我们节俭一点。
曾经我还说父亲不知道享受生活,都已经到这个年纪了还要继续奔波。赡养责任是我们应该做的,生活保障也是我们应该提供的。现在我才知道自己的无知,我太不了解他了。
父亲一生很少有待在家的时候,年轻时走南闯北,直到成家后也始终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在我的记忆里,他从没有闲下来的时候。甚至听到好几次母亲的抱怨:“你什么时候能够消停消停?”我知道责怪的背后是对他的担心。他就是这样,为了把事情做好很多时候都忘记了自己的身体。用现在的评价来说,就是典型的拼命三郎。生活的面前,他永远选择不妥协。劳动创造是他证明自己的一种方式,那是生命存在的价值感。那是耕植在内心深处的强烈自尊。
此刻我再也没有任何理由或说辞,我只想祝福,希望父亲身体健康,一直都这样开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