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要迷信学历或者职称
这个不是说医生的能力不与学历、职称有关,而是不是绝对有关。医生的学历可以是大专、本科、硕士、博士,职称可以是住院、主治、副主任、主任,但是经验同样很重要。一个博士才毕业从没上过临床的医生和一个工作50年但学历只有中专的老院长你看病的时候更信任谁?不过,做人、做事切忌故步自封,高学历的医生对于新技术和新药物的理解与应用可能又更甚一筹,如何选择最合适的医生,最好还是能在求医前打听一下。
二、不要迷信科室主任
注意!这个“主任”是职务名称,能做科室主任是各方面要求都达标,但更倾向于行政管理职能。现在的学科划分很细致,同样,学科下面的亚学科也日益划分完善。就像我所知道的呼吸内科,有肺血管和肺介入等的,但如果按疾病来分有肺炎,肺气肿,慢阻肺,气胸,肺动脉高压,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等。没有哪个医生每个疾病都擅长处理,即使科主任也不例外。在从医生涯中,只能说这个医生对某一疾病积累的经验比较多,比较擅长处理这方面的问题。所以,看病的时候不要觉得找了主任医师或者科主任就万事大吉了,有可能他碰巧并不专研这一疾病也不好说。
三、就医时要抓住重点
有很多人在门诊就医时觉得我好不容易挂了号,排队看到了医生,在医生询问病情时恨不得从幼儿园的感冒说起。其实,这对医生了解你的病情并没有帮助,在你絮絮叨叨的碎碎念中,医生要费劲心思抓住重点,这对一天要看大量门诊病人的医生来说,如果每个人都这样,还真不能保证看过30个40个病人后,后面的每一个病人都能和第一个病人那样有效率,而对于看病的你来说,你能保证每次就医时,你都是排在第一个的?所以在目前我国国情就是三甲医院的医生一天要看可能100个门诊病人的情况下,尽量用精炼的语言说出你的问题,这样才有助于医生高效的解决你的问题,最后能少做检查,少抽血,少吃药,受益的还是你。那什么才是看病的正确姿势?
1、在前往医院前整理好自己的病史资料。保险起见,如果做过什么相关的检查和检验,一律把结果带上,有没有用这得医生说了算,但是如果医生需要而你没带,可能医生就要麻烦你重验了。
2、在排队就医的过程中,想好你这次看病的目的。你究竟想解决什么问题,如果你能理个大纲,我觉得更好,在医生问诊的时候,你大可以把这些都提出来,再忙的医生碰到这种思路清晰,目的明确的病人总是乐意耐心点的。比如去看头痛的,你自己可以从这几方面先想好:这次头痛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怎么样的痛?持续多久能缓解?是自行缓解还是服药缓解?服药的话服的什么药?头痛前是做了什么事诱发了疼痛?以前有没有过这种症状?以前有的话是怎么处理的?(这些问题适用于其他所有症状)然后医生问什么,你就再补充什么,等医生问完了,你有问题,你再请教。
3、就诊过程中认真听医生的每一句话。在你就诊的过程中,医生说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废话,不要医生说的时候不听,说完又反复问同样的问题,我自己在门诊就诊时碰到过一个阿姨看病,同样的问题问了5遍,最后医生没烦陪同的家属都烦了。每个人都这样浪费时间,后面的病人看到医生的时间就越晚,能从医生那里得到的有效治疗时间就越少,而我们每个去就诊的人谁也不能保证每次就医都能排在第一位。
4、医生出诊时开具的检验和检查,有疑问不想做的可以提,但具体去哪做的可以交了费以后再问导诊人员。我相信每个医院都有导诊的工作人员。
最后,我只想简单再提两点:碰到是哪个医生看,就请相信他。碰到的医生如果真的是没有医德,就请投诉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