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曾经说“我们不做市场调查,我们也不招收顾问,我们只想做出伟大的产品。”乔布斯非常赞同老亨利·福特的话“如果你问消费者他们需要什么,他们会告诉你需要一匹更快的马。”
如果苹果在设计产品前向民众问“设计一个智能机,你们喜欢吗?”,或者问“你们喜欢的手机是什么样的呢”,那一定不会得到像现在手机那样智能化的功能。那些一再信誓旦旦的表示“手机就是打电话、发短信就够了”的人,现在也会觉得智能手机的确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便捷与改变。
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我们经常也遇到需要做一些决定的时候,比如接触了一个新的事物(比如VR)、一个新的想法(比如学西班牙语)、或者自己有个新的目标(比如去非洲)或梦想(比如跨界),自己想去追逐,但是自己并不熟悉或者说并没有信心去判断是否可行。那么我们有下面几种途径去了解认识:
1,向别人征求意见
最常见的就是向自己的朋友、同学、家人咨询,这也是最诡异的一种方式。如果想要得到客观真实的答案,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1)这个人必须是你想了解的行业的资深专家;
(2)必须对你的实际情况与能力有非常清楚的了解;
否则出现的结果很大可能是“不现实”。
理由如下:
(1)你问的人不怎么熟悉这个行业或者事物,事实是被咨询的人大多数时候还不如你懂,能给你提供一个什么有价值的答案呢?我经常用的一个比方来形容这种场面:小明在国内工作几年后,得到一个墨西哥工作的机会,但是他拿不定主意值不值得,于是向他们村从来没走出过他们村的60多数的王大爷问去墨西哥的事情。
(2)如果你问的人玩过你想玩的新事物,但是他没有玩成功。那么他要么很诚实地以自己的经验来说“那个太困难了,不可能成功的”,或者出于嫉妒“你万一玩成功了”的考虑,而夸大不可能性。
而他们都有一个很有“道德感”的旗帜---“为你好”。
2,网上搜索答案。
这个是真正切实有效的方式,真正能找到一些答案的途径,但是不是全部。
(1)不是每个人都能恰好遇到一个既是行业专家,又是对你极其了解的人。然而这样的人其实并不存在,你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人,就会有一个矛盾:极其熟悉你的人一般是你很好的朋友,那他熟悉的领域你或多或少都会了解一些,就不会出现一个“你朋友是领域专家,而你是小白”这种情况。当然完全可以说“这专家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熟悉的领域太多”来予以反驳。
(2)并不是每一个你接触到的新生事物,都能在网上找到答案,因为有可能这个新生事物,有可能是真正的“新的”。《大空头》电影里的“次贷”也是极少数人发现的机会,那就没有办法在网上找到答案。
如果你的逻辑推演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那么笃信这个判断。我们不能只做“公交车上大妈们都断定正确的事”的人。
当你在网上花大量时间从大量无效信息中去捕捉筛选、去咀嚼消化那些对你真正有用的信息时,你自己你慢慢的变成了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至少在你的朋友圈中,你是最专业的。而你又何必去从那些根本不懂的人那里获得无用的信息呢?或者大多数人获取的并不是信息,而是一种别人的肯定。这就又回到了前面的提前的矛盾中了,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看到跟自己差不多的人努力学习得比自己牛。我们自己要有必胜的信心,应该是自励型的人。
当有了一个梦想,自己网上寻找答案,不要向自己周遭的人去询问,他们不仅不能给你任何有价值的信息,相反你会增加成倍的噪音。或许“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