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宁老师写的《觉察洞见》中,发现在亲子关系中,有一个很厉害的洞察模型:萨提亚冰山模型。包括:行为、感受、深层次的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
高宁老师书中提及:在关于上兴趣班的觉察中,孩子和家长的模型是完全不一致的。
【孩子】
行为:如果一个孩子用各种理由拖延、逃避或者哭闹抗拒上兴趣班,或者不听课。
感受:他给人的感受就是他很讨厌兴趣班,不想上学。往下挖深层次感觉,就是他不喜欢,但是爸爸妈妈总逼他做不喜欢做的事情。
观点:爸爸妈妈明知道我不喜欢,还逼我去,只能说明他不在乎我,不爱我。
期待:快点放假吧,快点长大吧,不要让我再去上学啦。
渴望:自由的玩,自由的玩,想干啥就干啥。
自我:成为一个可以自己做主的人。我的地盘我做主,绝对是千百万年来人们抗战的理由。
【父母】
行为:牺牲各种时间,无条件的陪伴孩子,要么就是在往返兴趣班的路上,要么就是在公司-家的路上。让孩子绞尽脑汁不停想,怎么样才能更好让他成长。
感受:完全被压缩的个人时间,让人身心疲惫。付出得不到同等的回报,烦躁、失落。往深层次的说,让人每天都会心里不停拷问,我这样坚持对吗?对小孩有帮助吗?我这样完全抛弃了自我,人生有意义吗?
观点:小孩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我根据多年人生经验,帮他做决定是对的。这是真正的为他负责任。
期待:多年之后小孩功成名就,感激我。
渴望:孩子能够理解我的苦心,同时我也真正的认为这是对的。这算是期待我被自己感动吗?
自我:一个合格的父母。
其实本来上兴趣班,无谓对和不对。如果这个兴趣班对于小孩子来说,比他的能力稍微高一点点,稍微跳一跳,伸伸手他就理解、学会,又可以跟朋友玩,又可以得到表扬,那对于他来说应该是一个快乐的事情。可是如果那个兴趣班知识点非常的容易,想起开会的你,你就知道,这种无聊的内容,不睡觉是不可能的。如果非常的难,就像学文科的你去看数理化;音痴的你去吹萨克斯,如果你觉得这个挑战非常带劲,那肯定就是你誓死热爱,否则恕我直言:你爱不久。如果这个兴趣班不是全民推崇,如果不是无数的成功人士告诉我们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可有可无的它,我们坚决不会逼着小孩去承受,因为那会累了他也累了我。所以我做的只是顺从社会告诉我的价值观。求之不得,辗转反侧。
逼之无效,反求诸己。我一直以为小孩什么都不懂,目光短浅。但是在朋友圈很多学亲子教育的妈妈爸爸,分享他们和孩子之间的故事,那些故事让我知道,小小的孩子内心跟成人一样细腻,当他清醒时,他的思维已经达到了正常成人的水平。反而是成年人,因为太多的琐事、俗事干扰,三观可能都不正了。不是他不行,是我小看了他。其实我真的可以把很多事情因果告诉他,跟他一起好好商量。每个人即使再不愿意,即使埋怨,也会不情不愿地为自己自己的选择负责。因为这个时候,人是自由的。
这算不算一个高级借口,
放你自由,也放我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