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博弈,死记硬背那些理论规条不容易,而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意识到它的存在更难。何以难?因为人们在处理事情和问题时,更倾向于采用安全,即熟悉的对策。这就意味着大家很难跳出自己的模式,以博弈思维做出判断和决策。
其实,我个人读这本书是非常吃力的。我下棋也非常烂,在做决策时也多是“率性而为”而非深思熟虑。不知为何,似乎总是有点性急。所以,通过阅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学得了博弈的知识点,不如说帮我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关于博弈的实践,我首先想到的是婚姻生活,结婚是典型的合作博弈。他们之间本身存在博弈,同时他们又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到其他博弈当中。按照约定好(多数是不成文的,逐渐摸索成型的)的方式去分配获得的利益,同时两个人拥有同一个长期目标。从这个角度看待婚姻也是很有意思的。
假如两人视婚姻生活为零和而非正和博弈,那么,家庭就会变成战场。结婚买房,谁家多出谁家少出?分分钟打官司的节奏。生了孩子是你带还是我带?男人不能失去职场发展,女人不愿意与社会脱节。哪怕是谁做饭谁刷碗的小事儿,也能使得明明坠入爱河的两颗灵魂,踏上通往民政局的道路。
但如果两个人视婚姻为正和博弈就不同了。他们有共同的利益可分配或期待。宝宝需要人照顾,妈妈就想:“宝宝还小更需要妈妈,这对孩子未来性格养成起关键作用(未来利益期待);老公比我工资高,未来的发展空间也比我大,他更适合承担起家庭生计和养育子女的重担。”这就是化个人为整体的合作博弈思维了。
而夫妻之间,又是重复和动态的博弈。
我们往往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夫妻相处模式,相信这些也都是博弈后的结果,不过这个结果并非静态成型而是动态的、时刻变化着的。都说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由这样的个体组合出的婚姻也可谓是“千奇百怪”了吧。
没有宝宝的人一般都很难相信,孩子才是博弈之王。他们针对不同的家庭成员会采取不同的策略。比如,对妈妈就是各种耍贱、哭闹、腻歪加讨好。而对待爸爸则多是采取顺从和反抗两种极端的对策,而具体何时用哪种主要取决于妈妈在不在场……
而且他们的这套战术多是经过多次博弈得出的最优抉择。比如他不爱刷牙,第一天他会对着妈妈大声哭闹,假如妈妈不让步,他会持续个2-3天后开始第二个战术——拖延。“妈妈,我还在玩呢”、“妈妈,你先自己刷不用等我”……直到磨到妈妈失去耐性,他达成目的。而如果某天妈妈不在家。他可能会乖乖主动刷牙,以免受皮肉之苦。
所以,有时候妈妈就需要跳出自己的模式,比如在必要的时候故意“消失”一下,以达成自己的目的。
这就是我对博弈论一点浅薄的理解。无论是在生活中觉察博弈,还是运用博弈知识点,都离不开练习。而练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不断提取、整合、强化记忆的过程。知道永远只是知道,不去用然并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