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李泽厚《美学四讲》

读书笔记:李泽厚《美学四讲》

作者: 凌越_a353 | 来源:发表于2019-03-25 19:25 被阅读0次

    《美学四讲》李泽厚·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艺术并非私人心理,它是公共的游戏,游戏虽无规律,却有参与者必须遵守的规则。而艺术的这种规则是与一定的生活和文化紧相联系的。(p16)

    因之要具体研究文化和生活,才能了解有关审美和艺术的许多词汇、语句和使用他们的规则和意义。(p16)

    美学已成为一张不断增生、相互牵制的游戏之网,它是一个开放的家族。(p23)

    没有纯粹的哲学,哲学总是自己时代意识和人生之诗的精华。(p30)

    而任何理解都是历史的理解,即通过理解历史,理解自己的现在。而理解历史又包含理解我们现在的历史性的生存特征在内。人如果不盲目地作为生物的自然族类存在,便该存在自我意识中,也就是存在在对自己的理解和解释中。(p38)

    人类以其使用、制造、更新工具的物质实践构成了社会存在的本体(简称之曰工具本体),同时也形成了超生物族类的人的认识(符号)、人的意志(伦理)、人的享受(审美),简称之曰心理本体。(?)

    格式塔心理学派从物理学和生理学出发,提出由于外在世界(物理)和内在世界(心理)的“力”在形式结构上有“同形异构”或“异质同构”关系,即它们之间有一种结构上的相互呼应。(p73)

    如果用古典哲学的描象语言来讲,我认为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也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p81)

    美是自由的形式。(p82)

    自由(人的本质)与自由的形式(美的本质)并不是天赐的,也不是自然存在的,更不是某种主观象征,它是人类和个体通过长期实践所自己建立起来的客观力量和活动。(?)

    真正严肃的宗教哲学家都认为人“不可能永驻于圣殿”“他不得不一次次重返人间”。(p157)

    想想大概是审美中的关键,正是它使感知超出自身,正是它使理解不走向概念,正是它使情感能够造另一个多样化的幻想世界。(p176)

    暴风骤雨,狂涛巨浪,险峰峻岭,无垠沙漠……在具有一定的文化教养的人们那里,都可以唤起悦志悦神的审美愉悦。这种悦志悦神之审美感受既不同于观花养草、玩弄鸟兽之类的审美感受(那属于悦耳悦目、悦心悦意),也不是观赏任何壮观的书画所能替代。它不仅不只是耳目器官,而且也不止是心意情感的感受理解,而是整个生命和存在的全部投入。大自然之令人销魂骨蚀,即在于此。这种悦志悦神,似乎是参与着神的事业,即对宇宙规律性以合目的性的领悟感受。在西方,它经常与对上帝的依归感相联系,从而走向宗教。在中国,则呈现为与大自然相融会“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共同点在于:人作为感性生命的存在,终归是要死亡的,个体的生命都在有限的时空之中,因此人追求超越这个有限,追求超越这个感性的个体存在,而期待、寻求那永恒的本体或本体的永恒。不同在于:在西方这个不朽的本体永恒是上帝,从而追求灵魂不死,超越感性时空,进入一个纯精神的永恒本体。在中国,则不追求这种超时空的精神本体,而寻求就在此时空中达到超越和不朽,即在感性生命和此刻存在中求得永恒,这也就是与宇宙(整体大自然)的“天人合一”。(p213)

    艺术作为各种艺术作品的总和,它不应看作只是各个个体的创作堆积,它更是一个真实性的人类心理—情感本体的历史的建造。如同物质的工具记载着人类曾经现实地生活过,并且使后代物质生活的必要前提一样,艺术的也确证人类曾经精神地生活过,而且也是后代精神生活的基础或条件。(p227)

    艺术不等于审美,审美没有实用目的,不是故意追求的结果,是从生产劳动等实践活动中自然而然得到的……审美起于劳动,艺术起于巫术。(p256)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李泽厚《美学四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nob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