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几乎土耳其的主流媒体都在报道和播出一则来自中国非遗文化的故事,包括土耳其当地三大日报Hurriyat(《自由报》),Daily Sabah(《沙巴日报》),Milliyet(《国民报》)在内,Takvim,Vatan,Karar等日报都通过纸质和网络版进行整版报道,同时,土耳其最大的门户网站MyNet,Haberler,最大的新闻网站TNN以及世界第三大通讯社,Ihlas Haber Ajans? (IHA)土耳其伊赫拉斯通讯社等当地媒体也在主要位置进行了专题推荐和报道,那么是什么内容魅力大到让土耳其当地媒体如此推崇呢?
这则名为《改变命运:唐卡为学生开创新未来》的短视频由蓝海云国际协同制作团队制作,讲的是来自四川阿坝州壤塘县的藏族女孩色青拉姆,如何通过觉囊唐卡改变命运、走出大山,通过8年的学习唐卡制作而成为中国工艺品大师的故事。
土耳其最大的通讯社,也是全球第三大通讯社的土耳其伊赫拉斯通讯社在第一时间刊登了色青拉姆的图文故事和视频,特别对来自中国的觉囊唐卡进行了介绍,文章中提到“中国觉囊唐卡被称为‘藏文化的百科全书’,题材内容以宗教为主,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民间传说、世俗生活、建筑、医学、天文、历算等领域,除此以外,一副唐卡的制作也需要手工制作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所以唐卡无论从历史意义还是制作层面,都汇集了藏族传统文化的精华,2006年,唐卡被列入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
土耳其当地三大日报之一的《国民报》Milliyet在网络版中,对色青拉姆的故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文章中首先提到色青拉姆所在的四川阿坝州壤塘县地处高原,四周群山环绕,交通的不发达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当地人以畜牧业为生,这也导致了很多当地的孩子在很小的年纪就辍学在家从事农作劳动,色青拉姆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年龄太小,于是她被哥哥送到刚刚成立不久的“壤塘觉囊非遗传习所”学习唐卡制作,谁都没有想到,色青拉姆这一学就是8年的时间而且从没有想过放弃。唐卡的学习不仅是一种技艺,同时是一种精神境界的升华,随着学习的深入,色青拉姆也在改变,尤其是性格方面,从之前的羞涩到现在的开朗,色青拉姆由内而外的改变已经超出了技艺学习的层次,在2017年年底,色青拉姆成为传习所的第一批毕业生,同时获得了中国国家级工艺品大师证书,她的一副作品现在的市价已经在10万人民币左右。文章中还特意提到,与色青拉姆同时毕业的60名毕业生,全都表示要继续跟着老师继续深造。
土耳其国家性日报《Karar》也对色青拉姆的故事进行了全文报道,文章对色青拉姆和她的同学们要继续深造学习进行了评论,文章称,“在中国,一般大学的学习时间是4年,色青拉姆和她的同学们用了双倍于一般人的时间,学习了流传千年的技艺是非常值得,对于技艺的学习只是浅层次,这种学习可以有时间的限制,但是觉囊唐卡对于这些孩子的精神改变确实不能用时间来衡量的,他们自愿继续学习就说明了觉囊唐卡真正的魅力所在。”文章中对“壤塘觉囊非遗传习所”在上海的第一届毕业典礼也进行了图文报道。
土耳其当地最大门户网站MyNet在报道色青拉姆的故事之外,对一手培养色青拉姆的老师,建阳乐住上师也进行了介绍,文章中特别讲述了建阳乐住上师一手创办“壤塘觉囊非遗传习所”的故事,建阳乐住上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人民大学汉藏佛学研究中心学术顾问,说到建立壤塘觉囊非遗传习所的初衷,建阳乐住上师表示由于壤塘的封闭性和经济不发达,很多当地年轻人都过了上学的年龄或者辍学,他创办的初衷就是为了满足他们学习的愿望,随着传习所的创办不断的有人慕名而来,都表示出学习的愿望,这超出了建阳乐住上师的预料,“希望到我们这里来求学的人非常多,但是我们自己的能力来讲呢,就有点局限,这就是我最大的一种遗憾的困难。”在建阳乐住上师和社会力量的帮助下,现在,传习所的学员已经超过600人,全部来自家境贫困、待业的本地青年,MyNet在文章最后总结道“‘壤塘觉囊非遗传习所’的创办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为他们的精神找到了家。”
蓝海云采取贯用的讲故事方式,通过视听图文的融媒体形式在蓝海云平台上线后,引起了蓝海云平台上注册的6000多家海外媒体的集体相应,其中土耳其当地媒体更是“抱团报道”,从电视、报纸杂志到新媒体、社交媒体都在报道讨论色青拉姆的故事。这是蓝海云平台推出的“中国非遗文化故事系列”的最新故事,除此以外,蓝海云国际协同制作团队还在制作“中国科技企业故事系列”,“中国企业公益故事系列”,“中国城市故事系列”等系列故事,蓝海云依靠其分布在全球的国际制作人网络,实时讲述源自中国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