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橙子学院-30天专注橙长计划
#30天专注橙长计划#Day6:活动一周总结

#30天专注橙长计划#Day6:活动一周总结

作者: 赵弘 | 来源:发表于2016-09-08 17:15 被阅读42次

    (一)

    最近微博上看到这么一段视频 :

    马昊:开始的时候提到别人称您为易超男,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就想跟您探讨一个问题,叫做刷存在感。是因为我觉得您本职是一个教师,但是到了快退休的年纪您又上了电视,讲起了不属于本专业的历史,把业变成了余,把余变成了业,我妈肯定会说是不务正业。我也知道您有两个兄弟,是不是在家里能够得到的最基本的关系也被除以了三,以致使您到现在没有一个存在感。是不是您当年在放牛的时候,那些离您而去的母牛,造成您的空虚,也造成您没有存在感。包括像现在您写的新书《易中天中华史》,而不是在《中华史》下面加上“易中天著”四个字。所以我很想知道,大师也缺存在感吗?

    (同台选手质疑)

    马昊:我明白你的意思,你说我现在是一个学生,但是现在站在这个舞台上,是不是也是不务正业。所以我想告诉你的是,我并没有像易中天老师那样,已经放弃了学校的教职,我还是一个大四的学生,我即将毕业,我还在完成我的毕业论文,我即将要去美国读我的博士,我觉得我是务正业,我只不过是今天下午利用了一下午的空闲时间,我来到了这个舞台上,这有什么错吗?

    接下来看易中天的回应:

    易中天:OK。那我告诉你,第一条,我当年上《百家讲坛》的时候,学校没耽误一节课。我跟你一样也是利用业余时间啊。

    马昊:您现在呢?

    易中天:退休啦。告诉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光荣退休,不可以吗?我是用退休老头钓鱼的时间来做《开讲啦》,不可以吗?

    (主持人评论)

    易中天:我一点都不恼。他的逻辑环节是没问题的,逻辑起点错了。所以他后面的全是不成立的。

    马昊:不好意思没懂,您能稍微解释一下吗?

    易中天:你是从先认定你是刷存在感开始,然后才追问是因为母牛吗,是因为兄弟吗,是因为什么吗。那些问题的前提是你在刷存在感。还有,什么叫不务正业,什么叫正业。你说,你去讲一个不是你专业的课,你这叫不务正业,那叫不务专业。不正吗?用词不当吧。好,那么我再往下逻辑推理,所谓不务专业这个词是罪名吗?谁规定了这个人大学的时候学了什么,将来就得干什么?小撒是主持人专业毕业的吗?谢谢你兄弟,这口气我憋了好多年了。

    后面有人评论道,这不就是知乎上的某些人吗,事情都没搞清楚就开始瞎喷。

    (二)

    李笑来写过一篇文章《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明?》 ,文中提出:

    也许我们可以从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此人是否拥有足够多且清晰准确的概念?

    2、对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否足够清晰准确?

    3、是否有足够系统的方法论?

    4、是否有一定的成功经验?

    一个人是否有足够多清晰且准确的概念被排在第一条。

    在其他文章中,李笑来也多次谈到正确理解概念的重要性。

    年轻的时候,我们大多经历过,非常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比如刚出学校的时候,我们只知道自己不想被束缚、不想低人一等……但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应该要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于是绝大多数年轻人在描述自己的理想时,翻过来覆过去,只有那一句话:我要变得很牛逼!——至于怎样才算是“牛逼”,接着问下去一定卡壳。

    这种尴尬反映出了绝大多数人在追求某个东西的时候,可能连那个东西的定义都不清楚。

    于是你再回过头去想那些你非常想要、也努力奋斗的事,为什么总是无法靠它更近,那就是因为,你还在做无头苍蝇似的飞行,因为你连你要的究竟是什么都不知道……

    可是我想告诉你的是,这只不过是“嫩”的一种表现: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却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语言学家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脑子里没有一个概念的话,我们的脑子就倾向于不去想那个事情;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里空缺某个概念,那么整个民族就倾向于从未想过那个事情。没错,语言对人就是有如此强大的反向塑造能力(关于广泛存在的反向塑造,我们会在之后详细来说)。比如绝大多数欧美国家的人不可能想到“我上火了”,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上火”这个概念,所以他们不仅不知道,而且完全想不到自己会“上火”,你顶多可以拿他们已知的“发炎”这个概念去跟他们解释。

    如果脑子里的一个概念不准确、或者没有准确、正确的定义,那么我们必然没办法准确、正确地继续思考下去。进而产生的连锁反应是,因为定义不准确,所以思考范围模糊,选择依据缺失,进而行动错误……进而影响整个生活。

    举另一个简单的例子:分享这个概念,究竟是什么?

    大多数人没认真想过这个问题,以为所谓的“分享”就是把好东西拿出来和大家一块儿享受,只有少数人认真想过,这个定义是有问题的——好东西必须是你自己的,然后你再拿出来与大伙一块儿享受,那才是真正的分享。很多人是把别人的好东西拿过去,跟大伙一块儿享受,那不叫分享,那是“慷他人之慨”,不是吗?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你就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人盗版那么理直气壮了,说穿了,就是他们的脑子不清楚,或者说脑子糊涂,他们被自己脑子里的错误定义误导了。他们甚至不是坏人,因为若是他们想明白了,其实是不可能、也不好意思理直气壮的。

    出处如图:

    李笑来《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文中也给出了李笑来对于的财富自由的定义:

    财富自由(Financial Freedom)是一个在很多人心尖儿上发光的词,我也琢磨了很多年,一直没人能给我一个清晰、准确、正确的定义。我看了维基百科:

    财富自由是指,你无须为生活开销而努力为钱工作的状态。简单地说,你的资产产生的被动收入必须至少等于或超过你的日常开支,这是我们大多数人最渴望达到的状态,如果进入这种状态,我们就可以称之为退休或其他各种名称。

    我勉强认为它做到了清晰,但这远远不够,因为这样的定义,让我完全看不出指导意义,反复读过之后,也不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这不行。

    直到有一天,我找到了能真正影响行动的关键,我们要的自由,最根本不是财富,财富只是工具,我们要的自由,本质是时间的自主权。所以我自己重新把财富自由的定义提炼为:

    所谓的个人财富自由,指的是某个人再也不用为了满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时间了。

    够简洁、准确、正确,而且有指导意义。

    (三)

    最近对于概念的一些思考来自于《精益创业》一书。

    知乎上对于精益创业模式的评价:

    没有愿景当然也不可能。无论是创业的原始动力,还是路途中的坚持,都需要愿景来支撑。那么面对未知,创业者该如何选择呢?

    《精益创业》的解答是:

    1、实践是检验愿景的唯一标准;

    2、将愿景拆分成一个个假设:用户是否有此需求?用户是否愿意为此需求买单?你提供的产品是否能满足客户需求?你的营销方式是否到达用户的最佳方式?⋯⋯

    3、通过MVP(Minimal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化产品)和可帮助判断的数据(而不是vanity data)检验你的假设。成功则继续,失败则调整甚至转型。具体操作方式书中有不少介绍,不再一一介绍。

    来自知乎回答 

    上文总结了书中的核心方法,即“开发-测量-认知”反馈循环。

    然而如果只看到方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精益创业的理解将会是不全面的。

    我在看来,《精益创业》之中更为核心的逻辑,是针对创业中诸多问题,提出了一个基于科学方法论的解决方案。

    什么是科学?我很喜欢电影《星际穿越》中的诠释:

    房间里书会莫名从书架上掉下来,墨菲认为是幽灵干的,而墨菲的爸爸库伯说,不存在幽灵这种东西。

    库伯:这样说可不太科学,墨芙。

    墨菲:你说过科学就是承认存在未知的事物。

    库伯:好吧,墨芙。说到科学,光说自己怕幽灵并不够,你得继续深挖。记录下所发生的事情,进行分析,了解它发生的原因和方法,然后总结出结论,好吗?

    (原文:You got to record the facts, analyze, get to the how and the why... then present your conclusions.)

    回到创业中来。

    首先,要定义清楚需要验证的假设是什么:

    我们要做的是什么事情,我们已经获得了哪些认知,还有哪些认知的需要验证的。接下来,我们要验证的假设是…

    然后设计实验:

    我们要验证的假设是什么,我们要通过做一个什么样的事情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如果结果是怎样,我们可以认为假设成立;如果不是,我们认为假设不成立,需要调整认知…

    然后才是MVP的开发和验证。

    然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看到别人做了一个什么东西好像不错,就想说我们也做个试试,来验证一下。不梳理自己的情况,不做出相应的假设,这就像做实验的时候,先把实验结果做出来,再根据实验结果写实验目的。这样一来得出的实验报告也合情合理,但问题是这么做只能解释的了过去,而却预测不了未来。

    在书的最后部分,作者提到:

    我们需要制定明确的方法让团队对经证实的认知负责。在本书中我已经提出了一种方法:使用定义明确的财务模型和增长引擎进行创新核算。但要是认为这就是最佳方案的话未免太天真了。当这种方法被更多公司采用后,一定会有其他新的方式技巧出现,我们必须尽可能严格地评估这些新想法。

    由此可见,只学皮毛而不去深入了解其中的概念和方法,既无法正确应用,也无法做出创新。

    (四)

    重新审视一下本次活动中用到的概念:

    在网络时代,最好的对知识碎片进行加工整理、实现意义建构的策略是所谓“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其核心思想是将网络视为一个虚拟的知识银行,而个人博客好比自己在知识银行中的账户,通过对同一主题的博文的不断“改写”,而实现化零为整、知识创新的目标。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可分为三个阶段:

    1.“积件式写作”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学习者首先通过网络搜索或其他方式获取原始的信息和知识碎片,经过简单的剪切、粘贴和评述,形成一篇或长或短的博文。这些博文虽然可能包含了个人的某些见解在内,但主要还是对前人知识的复述。因而它对我们将要建构的知识体系还是一个原始的素材,一个小小的积件。

    2. “个性化改写”阶段

    当知识或信息的“积件”累积到一定的程度时,我们的思想可能产生某种程度上的质变,表现为我们开始对这些零碎的知识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发现了其中的某些共性和个性。这时,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对相关博文进行改写。这种改写与最初的“积件”不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可能是多个“积件”的组合,表现为一个会聚的倾向。其中还包含采用自己熟悉的概念、语言和规则,对这些零散的积件进行个性化加工与改造,以便与头脑中原有的个人知识体系实现对接。

    3.“创造性重构”阶段

    经过个性化改写的新知识片段与个人原有的知识体系发生碰撞,如果新来的知识片段恰好能融入原有的知识体系,则可能顺利被原有知识体系所接纳,成为原有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不会导致原有知识体系结构的改变;如果不能有效地纳入原有知识体系,则可能暂时游离在原有知识体系之外。当这种游离的知识片段越来越多,不断冲击原有的知识体系,有可能在某一刻导致原有知识体系结构的变形或重构,通过再一次改写,可将这些游离的知识体系与旧有的知识体系重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知识体系。这个新的知识体系的形成对个人来说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可称之为“创造性重构”。“创造性重构”可视为更高层次的知识聚合。

    从“积件式写作”,到“个性化改写”,再到“创造性重构”,完成一次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束意味着新的循环的开始,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其中任两个阶段之间也存在着一个不断往返的过程,阶段与阶段之间不一定能划分得十分清楚。每一个阶段都可能包含与外界的交流协作,与外界发生频繁的输入与输出联系。如果我们把网络看作虚拟的知识银行,把博客看作个人在网络知识银行中的账户,那么,最初的积件式写作就像往自己的个人账户“零存”的过程,而最后的创造性重构则是一个“整取”的过程。

    因此,第一阶段“积件式写作”的特点:

    虽然可能包含了个人的某些见解在内,但主要还是对前人知识的复述

    明白了这一点,就会知道日记或心得之类的写作,并不算积件式写作。所以如果这次活动的目的是通过不断的输出,实现知识的零存整取的话,单单写感想感悟不是正确的做法。

    另一方面还可以看到,积件式写作只是起点,不是终点。阶段性的终点应该是,让学到的只是与我们旧有的知识体系融为一体。因此,还有后面两个阶段:

    个性化改写:我们开始对这些零碎的知识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发现了其中的某些共性和个性。这时,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对相关博文进行改写。

    创造性重构:当这种游离的知识片段越来越多,不断冲击原有的知识体系,有可能在某一刻导致原有知识体系结构的变形或重构,通过再一次改写,可将这些游离的知识体系与旧有的知识体系重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知识体系。

    至此,明确了输出的概念,那么新的一周开始,就要以正确的理念进行输出才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0天专注橙长计划#Day6:活动一周总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nps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