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父母对了,孩子就对了

父母对了,孩子就对了

作者: AUSKING黄东启 | 来源:发表于2022-12-19 08:13 被阅读0次

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任人生启蒙老师。

某一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你教育孩子,也就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当父母对了,孩子自然就对了。

早上看到一篇林徽因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颇为感动,也很有感触。

75年前,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的梁思成,在清华创办了建筑系。

同年,17岁的女儿梁再冰报考该系,以两分之差落榜。

这事,对把毕生精力倾注于中国建筑事业的梁家人来说,丢掉的不只是长女的理想,更是家族的情怀。

于是,梁思成和林徽因按照相关程序,申请复核女儿的试卷。

结果证明,确是答题失误。

最终,梁再冰与清华失之交臂,转身去了北大西语系。

梁思成和林徽因,只能将“子承父业”的想法,寄托在儿子身上。

当时15岁的梁从诫,出身建筑世家,自是耳濡目染多年。

又恰逢父亲在清华建筑系任主任之职,他跟在父亲身边,系统而专业地学习了大量的建筑知识。

在林徽因看来,儿子考上清华建筑系、继承衣钵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毕竟儿子的名字,就是取自夫妻俩共同喜欢的建筑大师李诫。

从诫,意即追从李诫,专心建筑。

没想到,三年后,历史重现。

投考清华大学的儿子梁从诫,又与建筑系录取线差了两分。

林徽因再次申请复核试卷,发现有几道试题,是儿子故意答错的。

卷面上,梁从诫还写了一行小字

“我不喜欢建筑,我喜欢历史。”

那一刻,林徽因久久未能回神。

她原以为,自己和丈夫长达十几年向儿子灌输建筑知识,规划他的建筑师梦。儿子从未表现出丁点排斥,且成绩斐然,他是喜欢的。

到最后,竟是作为父母的他们,一厢情愿了。

从震惊、难受,回归平静、醒悟。林徽因和梁思成和儿子好好沟通后,决定放下执念,让他自由选择心中所爱。

“你不必成为父母的骄傲,只需要诗意地活着,然后去做你想做的事。”

梁从诫转而进入北大历史系,后师从历史学家陈翰笙先生攻读世界史研究生。

在历史学和环保领域,终成一代大家。

林徽因写给女儿的信

很多人谈起林徽因,总要提一句她和徐志摩、金岳霖、梁思成之间的情感绯闻。

可看了她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故事,我只觉得这位被误读已久的女性,诠释了最高质量的家风与家教。

不仅是洒脱放手让儿子逐梦历史学,还有她因卢沟桥事变,写给女儿的书信。

林徽因致梁再冰手稿,1937年7月

1937年,梁再冰尚不满8岁。

林徽因不管女儿能不能读懂字中深意,仔细写了好几页嘱托。

第一句话,她写:

“宝宝,妈妈不知道要怎样告诉你许多的事,现在我分开来一件一件地讲给你听。”

然后从第一,写到第十,一一列出。

前几点她向女儿交代了自己和丈夫在外探寻古建筑的行踪,第六,她向女儿解释战乱时期,到底发生了什么:

“现在我要告诉你这一次日本人同我们闹什么。你知道他们老要我们的‘华北’地方,这一次又是为了点小事就大出兵来打我们!”

笔墨最浓重的第七,林徽因跟女儿强调家国大义:

“我们希望不打仗事情就可以完,但是如果日本人要来占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再就是关心女儿,叮嘱她:

“你做一个小孩,现在顶要紧的是身体好,读书要好。”

第二,我同爹爹不止接不到信,连报纸在路上也没有法子看见一张,所以日本同中国闹的事情也就一点不知道!
第三,我们路上坐大车同骑骡子,走得顶慢,工作又忙,所以到了七月十二日才走到代县,有报,可以打电报的地方,才算知道一点外面的新闻。那时候,我听说到北平的火车,平汉路同津蒲路已然不通,真不知道多着急!
第四,好在平绥铁路没有断,我同爹就慌慌张张绕到大同由平绥路回北平。现在我画张地图你看看,你就可以明白了。
注意万里长城,太原,五台山,代县,雁门关,大同,张家口等地方,及平汉铁路,正太铁路,平绥铁路,你就可以明白一切。
第五,(现在你该明白我走的路线了),我要告诉你我在路上就顶记挂你同小弟,可是没法子接信。等到了代县一听见北平方面有一点战事,更急得了不得。好在我们由代县到大同比上太原还近,由大同坐平绥路火车回来也顶方便的(看地图)。可是又有人告诉我们平绥路只通到张家口,这下子可真急死了我们!
第六,后来居然回到西直门车站(不能进前门车站),我真是喜欢得不得了。清早七点钟就到了家,同家里人同吃早饭,真是再高兴没有了。
第六(原信有两个“第六”),现在我要告诉你这一次日本人同我们闹什么。你知道他们老要我们的“华北”地方,这一次又是为了点小事就大出兵来打我们!现在两边兵都停住,一边在开会商量“和平解决”,以后还打不打谁也不知道呢。
第七,反正你在北戴河同大姑,姐姐哥哥们一起也很安稳的,我也就不叫你回来。我们这里一时也很平定,你也不用记挂。我们希望不打仗事情就可以完;但是如果日本人要来占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那时候你就跟着大姑姑那边,我们就守在北平,等到打胜了仗再说。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第八,你做一个小孩,现在顶要紧的是身体要好,读书要好,别的不用管。现在既然在海边,就痛痛快快的玩。你知道你妈妈同爹爹都顶平安的在北平,不怕打仗,更不怕日本。过几天如果事情完全平下来,我再来北戴河看你,如果还不平定,只好等着。大哥(指梁再冰的大表哥)、三姑过两天就也来北戴河,你们那里一定很热闹。
第九,请大姐(指梁再冰的大表姐)多帮你忙学游水。游水如果能学会了,这趟海边的避暑就更有意思了。
第十,要听大姑姑的话。告诉她爹爹妈妈都顶感谢她照应你,把你“长了磅”。你要的衣服同书就寄来。
妈妈

抗战时期,林徽因为在空中战死的弟弟写悼词,年幼的梁从诫问母亲:

“如果日本人打到四川怎么办?”

林徽因的态度,和写给女儿的书信一样,平淡又决绝:

“中国读书人不是还有一条老路吗?咱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战时半流亡的日子里,一位母亲能够如此平静地向儿女传达这种“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冷风中”的大义与家国担当,这是撼动人心的民族气节。

而一双儿女能在各自领域大有所成,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于林徽因的启蒙。

最能影响孩子的,是在艰辛生活里母亲的韧性。

16岁,林徽因跟着父亲林长民游欧时,从父亲那听来三条“指令”。

“第一,要增长见识;
第二,要学习领悟父辈的胸怀和格局;
第三,要扩大眼光,养成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而后成家立业,她将这三句期许谨记心中,传递给自己的子女。

在孩子幼年之时,她就带着他们一起看书读报。

讲米开朗琪罗、贝多芬;读《猎人笔记》、《战国策》。

还买了大量的书给孩子去读,并且会以自己的作品和对文学的理解来代替稚气的童话,像对成年人一样去陶冶孩子的心灵。

梁再冰和梁从诫的眼界和格局,乃至读书习惯,自小就卓越出群。

不管怎样的逆境,都压不跨,折不断。

全家因战乱从昆明逃亡至四川的小江村李庄,彼时深受肺病折磨的林徽因,依旧挺着决心,半坐在床上,翻阅“二十四史”和各种资料典籍,为《图像中国建筑史》的书稿做补充、修改、润色文字。

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

梁再冰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和百科全书,北大毕业后到新华社工作,做职业记者。

后又与丈夫一起被先后派驻到英国、澳大利亚和香港,作为驻外记者工作多年,直到1991年退休。

她在文章里写:

“母亲教会我们勇敢,教会我们乐观,教我们在强敌面前不能失了中国人的气节和风骨。”

梁从诫在当了4年的历史老师后,因时局被下放到江西农村劳动改造。

后创办《百科知识》杂志,开始关注环境问题。

他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完全民办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为挽救万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奔走呼号。

他把联系方式印在剪成一小叠的废纸上,当作“名片”。

70多岁,无论是上街买菜还是去政协开会,都是一辆老掉牙的自行车行天下。

就连获得菲律宾颁发的被誉为“亚洲诺贝尔奖”的时候,他还是穿着20年前的一双旧皮鞋去了现场。

他说:

“这个国家是我们的,地脏了,总得有人扫吧。”

他说:

“梁家三代生于斯,长于斯,这块土地养育了我们,我们只能为这个社会、为这块土地、为这个民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

林徽因的才气,是靠骨气支撑的。

而这样的母亲,就是子女看得到的,最好的教育。

中国传统家庭,鲜少会有家长鲜明地对孩子表达爱意,林徽因不一样。

儿子出生,她写下那首经典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带着喜悦,带着毫不掩饰的幸福。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对于女儿的教导,她认真之余,满是用心良苦。

“在中国,一个女孩的价值完全取决于她的家庭。许多人都做了岁月的奴,忘记自己当初想要追求的是什么。”

“别因为自己是女人,就禁锢了双脚。真正长存于世的美,从来不止于皮囊,更是一个女人身上散发出来的独立和智慧。”

林徽因是母亲,是良师,更是益友。

无论世人如何诟病、抹黑林徽因的情感经历,都掩盖不了她的灼灼风华。

她是参与设计国徽的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家。

她是抢救濒临停业的景泰蓝工艺的清华大学教授。

她在“摘除一个肾、肺病咳血”的情况下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的符文雕饰。

她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尊称为“先生”的杰出女性之一。

林徽因的一生,和她亲自培养出来的两个孩子,就是她最绚烂的作品。

梁从诫曾撰稿一篇,回忆林徽因。

开篇第一段,他写了这么一段话:

“今天,读书界记得她的人已经不多了。老一辈谈起,总说那是三十年代一位多才多艺、美丽的女诗人。

但是,对于我来说,她却是一个面容清癯、削瘦的病人,一个忘我的学者,一个用对成年人的平等友谊来代替对孩子的抚爱的母亲。”

时间跨度近百年,这句话仍然受用。

为人父母,最难的便是“委屈”自己与孩子站在同等的高度。

“平等的友谊”是这个时代的孩子最大的奢侈品。

也许我们都能从林徽因的故事里,寻找到独到的见解。

相关文章

  • 父母对了,孩子就对了

    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任人生启蒙老师。 某一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你教育孩子...

  • 当父母的对了,孩子就对了

    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想写一篇关于孩子教育的文章。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篇热文《看了84年前林徽因写给女儿的信,才明白一...

  • 你对了孩子就对了

    在亲子互动中,父母和孩子的感受基本是相似的。你在批评孩子不懂事时,孩子也在抱怨你的不理解;你在责怪孩子快把你逼疯了...

  • 家教对了,孩子就对了

    一、家教是幸福人生的关键因素 1、学校教育先天不足,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责任在学校、在教师。学校当然有教育的...

  • 我对了,孩子就对了,整个世界就对了(121)2019.3.4

    , 我们要相信孩子是一粒好的种子,是种子就一定会发芽开花,但是呢,不一定所有的种子都会成熟在同一个...

  • 论对错

    早晨分享: 很多父母过于执着地向孩子证明自己是对的,以及怎么对了,哪里对了,以及为什么对了。 你得按我的要求做,因...

  • 妈妈对了,孩子自然就对了〈十二〉

    昨晚准时进入YY第一次听老师的现场问答课,才知道提问要提前将问题提交排队,很遗憾自己没能及早准备。 ...

  • 7.我对了,孩子就对了

    之前写了一篇简书,任桃前辈和我交流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对了,孩子就对了!”今天有两件事,让我又一次体会到我...

  • 你对了,你的孩子就对了

    【阅读输出报告2022/014】 三月的第4本书,利用这个周末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同样是一本育儿书,名字叫《高情商养...

  • 跑就对了!读就对了!做就对了!

    今天由于身体的原因,可能早上在跑步的时候不是特别想跑,整个人跑不起来! 听了三本书都听不进去,也不知道是否有什么东...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母对了,孩子就对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nry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