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9,《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2020-04-09,《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亚当·凯
2020-04-10,《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日本朝日电视台
黄梁梦觉重回首,大衍同衾倍惹情。
颠沛流离缘嫁我,和融迟暮赖偎卿。
怕经携手欢游处,切记平生共穴盟。
清夜抚哀余悼痛,孑身伏枕泪纵横。
2020-04-16,《球状闪电》,刘慈欣
看完《三体》,再看这本书,感觉真的很一般,而且叙事结构也不太好,很多情节比较奇怪,没有那种文字张力。
2020-04-27,《茅盾小说》,茅盾
2020-04-29,《不发表就出局》,李连江
2020-05-10,《内地的农村》,费孝通
2020-05-12,《蚀》(《幻灭》、《动摇》、《追求》),茅盾
> 生命之火尚在我胸中燃炽,青春之力尚在我血管中奔流,我眼尚能谛视,我脑尚能消纳,尚能思维,该还有我报答厚爱的读者诸君及此世界万千的人生战士的机会。
> 营营之声,不能扰我心,我惟以此自勉而自励。
很有意思的三篇中篇,对人物,特别是女性的心理刻画很到位,非常喜欢孙舞阳和章秋柳。
2020-05-21,《羊脂球》,莫泊桑
小学的时候的必读名著吧,博士的时候读起来,还挺有意思的。第一篇羊脂球写的真的是好,后面的虽然也一般,但读起来,都有那么一种感觉,会觉得作者对人性的洞察非常深入。有一部分是讴歌人性的美好,比如爸爸那一篇,还有倒数第二篇奥托父子,大部分则是讽刺的,鼎鼎大名的项链、羊脂球,是代表。
2020-05-23,《政治的人生》,WHN
日记大致由这么几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写书写论文的一些思想;二是带博士生和上课的一些有趣议题,三是淘书看书以及批判书,包括了很多HS小说,四是触景深情或者某件事所引发的人生感慨。
每天都要写写日记的,生活需要一些思想性的东西,作为佐料,会更加丰富的。
2020-05-24,《红玫瑰与白玫瑰》,张爱玲
写男人的心理写的很好。女的写男的心理,男的写女的心灵(茅盾),挺有意思的。不过我还是更喜欢茅盾的《蚀》三部曲
2020-06-07,《阿城精选集》,阿诚
之前是很早的时候看的,三王确实是比较有意思。后面的短篇有些看得懂,有些看不大懂。没有那种厚重感,很多都是很世俗化的,就像最后那篇文章所说的。主张崇尚自然,回归人性。
2020-06-12,《空响炮》,王占黑
挺有意思的,最喜欢的是那个单身母亲想要女儿办婚礼,以及麻将牌友的故事。
2020-06-29,《坏小孩》(隐秘的角落),紫金陈
还是挺有意思的一部小说,最后那段日记的内容有点像东野圭吾的《恶意》。希望国内能出更多这样的小说吧。听说电视剧比小说更好,有点想去看看。可惜,电视剧的时间太长,虽然也只有14集。
2020-07-02,东京爱情故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L4411d7nk?p=1
2020-07-10,《美国反对美国》,WHN
挺好的一本书,基本的思路是由浅入深,所以读起来不至于太难。讲了很多理论化的东西,觉得还是很受用的,特别是思考问题的角度,站的比较高。
2020-07-16,《越界言论》,许子东
最后的自传很有意思,真的是非常真实。我自己的故事是肯定没有那么精彩啦,看别人的人生很多时候都会觉得很过瘾。前面的内容有点像是那本《子东时间》,都太细碎了。
2020-07-26,《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杨小凯
特别强调制度的作用,从西方制度角度出发批评中国的制度以及中国的改革。他的分析框架确实是一以贯之的,觉得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少地方从情感上还是很难接受。
2020-08-01,《长恨歌》,王安忆
语言真的有点啰嗦了,需要很大的勇气把书读完。我应该是囫囵吞枣式的,只看情节,不看描述。看前两部的时候还是挺同情王琦瑶的,但看到第三部的时候就不再这么觉得了。很喜欢这种时间跨度比较长的作品,特别是跨越了1949,之前看过的书里面,好像就《活着》和《白鹿原》有这么长的时间跨度。旧上海和新上海对比的很多内容,都让人唏嘘不已。故事的结尾不太喜欢,很突兀,我觉得还不如安排一个跳楼啥的,因为被人抢钱而被杀也太不浪漫了,和整本书的基调不太相符。
2020-08-04,《人类网络:社会位置决定命运》,Matthew O. Jackson
副标题起的不太好,可能是想要抓住眼球吧。之前看到这本书的作者是在查文献的时候,这个作者发了一篇挺有影响力的AER文章,讲人类网络的特点。这本书应该是普及性的书,但内容还是挺学术化的。个人认为这样的书是比较好的,基本没有公式,有很多的图和案例,专业性和趣味性兼具。希望未来能读到更多这样的书。
2020-08-13,《受活》,闫连科
故事挺荒诞的,主线是受活庄入社和退社,有点批判“礼下庶人”的感觉。荒诞的故事背后,是对现实的批判,对新中国的历次zz运动,包括改革开放后的官场生态,都有很强的批评。如果要说《长恨歌》是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活到了1949年之后的话,那么《受活》应该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村人活到了1949年之后。这本书除了《桃花源记》之外,还有很强的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感觉,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很浓。
2020-08-21,《欲望的经济史 战后日本片》,NHK
这个系列的纪录片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日本战后经济的发展,每十年是一期,列举这十年里发生的一些重大的事件。主题是,有阳光的地方就有阴影,贯穿于纪录片的始终,但具体的内涵是不一样的。日本的经济发展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现在应该是进行到了《广场协议》那段了,美国人眼红了。接下来,不知道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2020-09-04,《顽主》,王朔
宁可要真小人,也不要伪君子。可以有风险的积极自由,但也要保障和平、无为的消极自由。撕破了伪崇高。语言文字很俗,我们要的就是俗。
2020-09-06,《动物凶猛》,王朔
我感觉这篇没有《顽主》那么好看,写的时候有点意识流了。有点像之前看的一部电影,讲自己的记忆重组的事情,还有比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过有关青春的一些记忆,还是有点感同身受的感觉。特别是姜文拍的那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暖黄色的画面,是非常温暖的感觉。
2020-09-19,《活动变人形》,王蒙
民国小市民和知识分子的困境、庸俗。超拔的革命是一时的,庸俗的人生更为长远。阅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我总觉得倪吴诚虽然很不好,但却并不坏,接受了西方教育,看不惯国内传统的一切东西。但也不知道应该如何改变,把脾气洒在自己身边人身上。而传统的人,倪藻的姥姥和姨,则更是愚昧的象征。许子东说,这其实是在某种程度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正当性。但开启这种全知视角来批判人,真的是太不包容了。我们还是应该体谅一下身处历史情景中的人,然后再去想想,他们也许可以跳出历史的局限性,做一些革命的事情。
2020-09-25,《红高粱家族》,莫言
我觉得电影比小说好,电影应该是中学或者本科的时候,在家里的电视机上看的,到现在还是印象深刻,特别是那片高粱地。小说读起来,还是有点困难的,很多描写的地方,我都直接跳过去了。我在想,我想不通,那么多描写的东西,到底有啥用,我还是更喜欢故事,而不是这些氛围。是不是因为我还是缺乏一些艺术细胞?
2020-09-28,《半泽直树》第二部
日本职场剧的巅峰之作,前半部分讲如何在分公司与总公司斗,后半部分讲如何在总公司与政府斗。半泽直树是理想主义的典型,眼睛里进不得沙子,只要是遇到什么与银行职员的伦理相悖的东西,都是以牙还牙,加倍奉还。这可能是我们这些现代人所非常崇拜,又无法亲身实践的东西,所以大家会有很多的共鸣。相比之下,另一部职场剧《白色巨塔》的构思和故事则显得更加高明,他主要是在通过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矛盾来推进故事,而不是像半泽直树那样,理想主义可以战胜一切。《白色巨塔》的安排里面,最精巧的是安排了一个悲剧的结局,这使得就算是很多对现实主义嗤之以鼻的人,最后都不得不同情这位为医学的进步鞠躬尽瘁的财前医生。
2020-10-01,《沉默的真相》
最近这段时间国内的优质电视剧好像开始多起来。就我看来,目前国内的电视剧,想要火,需要具备几个要素,一是短,十集最好,二十集也还行,要是四五十集的注水剧,怕是很难吸引现代都市青年的稀缺的注意力了;二是悬疑,或者是推理剧,这种剧容易上头,特别是社会派推理,反应一下社会现实问题,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成功出圈;三是演技,不能有当红的明星。
2020-10-18,《玫瑰门》,铁凝
写三代女性的故事,司猗纹、竹西和苏眉,这三个人都有点奇葩。有一种因果报应,不断循环往复的感觉。有点像是《活动变人形》和《长恨歌》的结合体。总体来说,写女性的文学作品,比写男性的要更好看一点。可能是因为女性往往关注的是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事情,所以写得非常细致,非常有意思。
2020-10-30,《低欲望社会》,大前研一
比较有意思的一本书。作者的观点主要是说,现在日本推行的这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于没有欲望的日本人来说,是没有什么作用的。日本经济想要重新振兴,需要移民,需要鼓励生育,需要振兴都市,需要心理学上帮助。但具体的心理学上应该怎么培育国民的欲望,这本书也没讲清楚。查了一下作者的生平,他不是科班出身,能对经济学有这么多的了解,真的是很了不起了。而且作者从自己的经营经验出发,提很多的政策建议。这些建议很多是我们这些在学院中学习经济学的人所不了解的。最后,就是这个作者真的挺自信的,觉得自己的政策建议让日本变更好。学者本身就是在贩卖思想,我们可能确实是要对自己的理论很自信,才可以。
2020-11-10,《把自己作为方法》,耿飙
很有意思的一个谈话录。不得不佩服这种“例外”的精神,现在的大学里,估计是非常难找出这样的“例外”了,大家都是非常希望得到体制的认可,怎么还回去想做一些“例外”的事情。哦,如果说有的话,那应该就是创业了。不过这可能也很难说得上是“例外”,因为现在的创业,其实很多时候也是在寻求体制的认可,看看每年的互联网创业大赛就知道了。
这本书第二个主要谈的是乡绅精神。这个也是挺有意思的一点。最开始看的时候,都没搞懂作者所说的乡绅是什么?他是一个悬学者怎么想回到旧社会当乡绅。后来才知道,作者所指的乡绅,意思就是做学术需要扎根于社会实践。社会上,特别是在农村,会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对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了如指掌,对社会经济运行的细节非常在意。这种在意,说的是他们喜欢花心思去了解,在了解了之后呢,又可以帮助自己,特别是帮助周围人去应对周围的社会生活。这样的智慧,从国家宏观角度来看,确实是尾微不足道的,但是对于社会的某个小局部而言,则是至关重要的。这样的人,可以充当很好的协调者的角色。近几年,三治融合在桐乡搞得很火,其中一个德治,讲的就是乡贤治理。作者认为,我们做学术也应当有这种乡绅精神,而不是去搞假大空。随着教育程度的提升,社会大众都有很强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知识分子与普通群众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对于很大的话题,大家都有发言权,都可以参与讨论。作为搞学术的人,我们更应当为大家的讨论提供一些素材,提供素材的方式就是我们做一些接地气的研究。八九十年代,知识分子哪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在未来恐怕是很难再继续了。
做学术主要是为了什么?作者对此也疑惑了很久,后来他悟到了,学术研究是干预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干预这个词用得很微妙,在我理解来看,其实就是对社会生活提一点建议,也许可以带来一些改变,当然这种改变最好是能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可惜我自己做的是经济学的研究,还是国际贸易学,很难和自己的个人体验结合起来。让我们去干预经济发展,总觉得有点痴人说梦,关键是自己对自己地研究都不是特别自信,这就更难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了。如果是做行为经济学,或者是社会学之类的研究,可能可以更好地干预生活。
还有一个就是过度竞争的问题,所有人都在一个轨道上竞争,俗话说的就是内卷化。作者给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就是从自己的社会事件出发,要更具工匠精神。要对自己生活的世界有很具体的、物质性的、清晰的认识。每天跟具体的人的互动,都是很重要的,不要动不动就跑到高深的、抽象的线条上去。虽然生活看上去好像是很没有什么意义的,但是就在现在,打个喷嚏,皮带都解开了,这也是已经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多关注具体的事情,对生活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回头去看一下许知远的访谈。
2020年11月26日,《大淖记事》,汪曾祺
原本以为是长篇小说,没想到是一个短篇小说集。非常有意思,汪老真的是一个充满了生活情趣的人。小说处处流露着生活的可爱之处,有一种人间值得的感觉。虽然偶尔也会有一些悲剧,但后续的情节却是使人感到很温暖。可能人道主义、对人的关怀就是这样吧。
2020年12月2日,《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张贤亮
可能是文革小说的一大特点吧。很喜欢去控诉,变各种各样的戏法去控诉。对于我这样的没有经历过那段时间的人来说,真的是很难理解。小说中有各种各样的隐喻,写的太多了,就感觉不真实。或者说可能是过于真实了,我这个几十年之后的人看起来不真实。最后不得不说,男性真的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
2020年12月17日,《西方美术史话》,迟柯
罗卫东老师推荐的一本讲美术史的书。读起来还是挺有意思的,美术史也是人发现自己的历史,从不关注自己关注神,到关注自身赞美自身,再到注重自身情感的表达,最后就现代派就不知道在表达点什么了。那是不是美术史到现代派之后就终止了呢?之后还能画点什么?当然我这种疑问时有很强的历史局限性的,不知道美术会发生什么变化,人会发生什么变化。人在现代化之后,真的是末人了吗?还是会有下一个阶段?
2020年12月18日,《局部》(第三季),陈丹青
虽然不太懂,但看着还挺有意思的。陈老师觉得美术史讲名人讲太多了,我们应该更多关注那些无名的工匠。看画,不是一定要懂画,觉得很好看就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