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翻出了老李当年做好书导读活动的指南,想起多年前读过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其中有很多地方应是参考了这本书。
我看了看当时写的短评:「需要时得重读。」终于在十多年后开始重读,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梳理一下。
首先要明确阅读的目的。大致可分为三种:
1、想要了解某一领域或者某类资讯,主要是获得事实类的知识。
2、自己有一个问题想要解决,期望获得启发或行动方向。
3、娱乐消遣。
光从效用上来说,带着问题去阅读是最高效的。对问题的探寻可以大大加强阅读的主动性。这种主动性让自己不仅仅停留在获取资讯的地步,而是发掘书与自己的关系,进一步增进理解,对自我或世界的认识产生一些新的想法。
作者将阅读分为了四个层次:
1、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认字,明白句子的意思,通常在小学阶段完成。
2、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即系统化略读,在较短时间内,捕捉一本书的重点,包括主题与结构。
3、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专注地全盘阅读,咀嚼与消化一本书。目标是理解而不仅仅是获取资讯或消遣。
4、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系统化阅读,通过阅读多本书籍,找出其中的相关性,对一个主题进行深入分析。
基础阅读大家都会,而很多人可能忽视了检视阅读。
记得袁老师在书场节目里讲一本书的时候,总要先把目录列出来,先介绍一下书的结构。这其实就是检视阅读的一部分。
逛书店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被某本书的题目吸引,拿起来翻一翻,如何判断它是否值得细读呢?序言、目录、索引、宣传文案或内容简介都可作为参考。还可以看看开头与结尾,或简单翻一翻在目录中发现的重点章节。
通过这样几分钟的系统化略读,我们便可以对书的主题和结构有大致的了解,也就能判断出这本书到底对不对自己的味。
即使是确定要精读的书,在看完目录后也可以先用很快的速度从头到尾读一遍。中间遇到不懂的难点不用停下来查询或思索,先打个标记,跳过继续往后读。
这样下来对整本书的重点和论述方式就有了整体印象。再回过头来精读,对第一遍没看懂的地方可能就有新的理解。而且在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之后,对细节的论述也会有更好的把握。
简而言之,两遍阅读都不是均匀的,而是各有侧重。对于不那么容易吸收的好书来说,读两遍也很有必要。
以上就是检视阅读的方法。
用《发现社会》这本书举个例子。封底的简介已经点明书的主要内容:以社会学思想大家为主线,勾画 19 至 20 实际西方社会学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历程。
这本书的目录也相对详细,章节之下的小标题都列了出来。除了涉及到的社会学家,也可以提取很多关于社会学思想的关键词。目录看下来,发现内容还是很全面的,也可以先简单看看感兴趣的部分。
本书的前言和导言写得很棒,作者概括了社会学的主线,即深入分析各种幻象的运作,揭开社会的真实面目。尤其强调了当下的全球化问题,简单阐释了自由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视角。这部分内容成功地引发了我的兴趣。
之后我就直接开始精读了。因为这本书主要还是介绍各个思想家和流派的观点和发展,而不是作者来论述某个观点,章节之间逻辑上的关联性没有那么强。整体阅读难度不大,于是就不必先速读再精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