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沟通的方法》打卡15
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中,都少不了沟通。好的沟通能够让我们的生活锦上添花,工作如鱼得水。
如果不善于沟通,容易吃亏,惹上麻烦,给自己带来各种阻碍和烦恼。
因此,成为沟通高手也是我们每个人希望的事情。
然而,很多人都不懂如何沟通,尤其是不善言辞的人,沟通就成了一大痛点。
那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改善这种状况呢?
下面,和你分享一本好书《沟通的方法》,这是一本教你如何使用沟通的方法来处理问题,实现自我塑造。豆瓣评分8.4。得到创始人罗振宇强烈推荐此书,它也被誉为,得到的“职场四大名著”之一。
脱不花,十九岁创业,没上过大学,现在是一家终身教育公司的CEO,推出了罗辑思维、得到APP、时间的朋友等知识服务品牌。
作为一名职业的沟通者,脱不花在书中捧出了自己的沟通心法,倾力传授和示范,如何通过沟通在社会上解决问题、求得帮助、整合资源、洞察人心。
读了这本书,关于沟通的方法,和你分享我的3点收获:
一、开放性不只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
大多数人认为态度好,能包容,接受一切就是开放性。但实际上,开放性是一种能力,一种需要通过训练才能掌握的沟通能力。
作者认为,在沟通中保持开放性,不是要向他人展现“我愿意听取意见”的姿态,而是真正的把对方的意见吸收进来。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具有开放性,那就看他能否在沟通中得到新的新信息,并能输出更好的结果。
比如:孩子成绩下降了,找孩子谈话,这时,我应该这样说:“这次的成绩下降一些,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呀?可以跟我说说吗?然后,按照了解到的问题,再针对性的提出自己的建议。而不是这样:“为什么这次成绩下降了?是不是上课不留心听讲?课后到底有没有认真复习呢?这样子是不行的,会影响你升学的,希望你好好的反省一下!”
沟通的意义在于不断的交流信息,不能用简单的“是”或者“否”来回答,必须要补充信息量的问题,通过问开放性问题,从对方的话语中捕捉信息,发现可能的盲区,努力消除彼此的盲区,扩展双方的共识区。
二、最好的说服是不说服。
人们常常认为说服一个人就是用自己的经验或者理由来证明自己是对的,如果你不想出错,就接受我的建议。
但作者认为,说服一个人,不是拿着一个方案摁着对方,让他无论如何也要接受,而是让他觉得我们俩是一伙的,我的目标就是他的目标,我提议的这件事,本来就是他想做的,只是我需要获得他的同意,或者请他和我一起做而已,对方不仅在情绪上同意这件事,理性思考过后也同意,回去越想越同意,这个过程才是成功的说服。
就如书中的例子,每个家庭里都可能有一位爱囤东西的老人家,非要买快过期的食品,明明家里也不困难,还要顶着八级大风去领免费鸡蛋,怎么都说服不了。
作者的外公,也是这样,后来,作者的妈妈想了一个主意,成功说服了他。她跟外公说:“你看脱不花每天这么忙,没时间了解国内外形势,但他们做的又是教育事业,哪能不了解国家大事呢?您看您要不帮她一个忙,把每天《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上有价值的部分剪下来,让她快速了解最近的政策,好不好?”从此,作者的外公不再去领鸡蛋了。
在说服沟通的场景中,我们可以通过强准备,让自己不再人微言轻,成为一个有分量的人。还可以通过吹风,慢熬的方法逐渐凿穿对方的心理防线。如果对方心里有成见,说服不了,那一定有什么捍卫的价值投射到原来的方案里。就要想办法来了解,再把那套价值融入新方案的方法,来说服对方。
三、批评不是责备,而是让他做得更好
通常我们认为批评就是,发一顿脾气,制造严肃的气氛,向对方施压,让对方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和严重性。
但作者认为,批评的本质,不是告诉对方,他怎么错了,而是告诉他怎么才能对。批评不是要让他“服”,而是要让他好。
就比如,孩子的老师打电话说,孩子经常上课不留心,老是说话,屡次教育都不改,让我们做家长的适当批评一下孩子。当晚我就把孩子叫到卧室,将老师所说的情况跟他说了一遍,然后问他:“到底什么原因造成的,能说说吗?”孩子经过短暂的考虑后,就将情况一五一十地说出来,之后,我按他所说的情况,再一起商量对策,而且我们还约定每天晚上回来,他就向我汇报一下,到底自己做到没有。
因为我尊重孩子的自尊心,没有当家人的面批评他,为他营造安全感,让他在一个松弛的环境中展开自我。
批评是为了解决问题,一定不要带着情绪,不是要让对方认识到错误,而是让他做出正确的行为。
沟通不是能说会道,而是一场无限的游戏。
沟通不是一定能说,只有掌握了沟通的技巧,才能找到自己和对方最佳的沟通方式,才能游刃有余的,游走于各种沟通的场合,我们的人生之路才能够越走越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