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电力学院
2016111团支部宣
期末复习是为了考好期末考,而考好期末考需要力求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那么接下来要解决的,自然就是如何实现正常发挥和超常发挥。
衡量发挥正常与超常的关键,在于考试的成绩。成绩低于定位,就是发挥失常;成绩符合定位,就是发挥正常;成绩超越定位,就是发挥超常。
那么成绩是如何实现的?成绩的本质是分数,而分数的获得路径也不难:
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处理一定数量的题目,即可获得相应的分数。
学生对试题的处理效率越高,成绩好的概率越高。由此可以得出我们期末复习的核心任务:
帮助学生提高解题的效率!
从哪里开始?了解学生,更进一步,就是掌控学情。
我们在备课时,头脑里都会有一群假想的学生,和我们一起预演未来的课堂。这群假想的学生或者来自我们对正在任教的学生的印象,或者来自我们过往教过的学生的印象沉淀。随着教学经历的积累,这场头脑中的预演会日益熟练成型,以至于让我们感觉自己“不用拿起课本也能把课上下来”!
我因此走过不少的弯路。有时候,本以为学生一节课就能掌握的知识点,偏偏需要花三节课才“感觉掌握”;有时候,本以为学生一节课就能“秒杀”的几道题,偏偏才做完一道就开始打下课铃了......为此我也曾经“大发雷霆”,可是事后细想,貌似错的离谱的首先是自己。如果对学情缺乏掌控,假想的学生和真实的学生容易出现偏差,这时,课堂上出现“意外”的概率就会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
要想掌控学情,可以从三个维度入手:
学科认知
学习态度
学习习惯
1、学科认知
学科认知,就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情况。
学科认知是提高解题效率的基础,就好比建一栋大楼,想提高效率,最起码砖头得够吧,要是只有零星几块砖头,效率再高也只能立个碑。
评估学生的学科认知的一种思路,是“三明治定位法”,就是把学生归入三层空间:
优秀空间-大概率能考优秀,甚至优秀以上
中等空间-大概率能考及格,甚至及格以上
后进空间-其他
每层空间的学生都可以分为两类:
稳定的学生,成绩几乎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比如试题再难也能考优秀的学生,试题再简单也考不及格的学生。
浮动的学生,成绩容易受某种因素的影响而掉入其他的空间,比如某次试题简单,中等空间的学生突然考到优秀。
浮动的学生构成了每层空间的动态边界,我们习惯称之为“临界生”。其中,临优生和临及生分别影响了优秀空间和中等空间的大小,可以说是决定班级总体成绩的关键力量,也是期末复习的重心所在。
2、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学态”,就是学生对待数学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换句话说,就是“我要学”,还是“要我学”。
学习态度对效率的作用似乎丝毫不输给学科认知。还是建一栋大楼的例子,如果你的心态是“我要建”,可能没几天就找到新技术,大楼刷刷地就拔地而起了;如果你的心态是“要我建”,可能你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多拿钱,少干活”,老板推一下就动一下,大楼的完工更有可能是个遥远的未知数。
评估学生学习态度的思路,是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关于动机的理论很多很复杂,我更倾向于选择动机理论中的两个关键词:
价值,即学习数学对学生本人有什么实实在在的用途?
预期,即对学生本人来说有何策略能实现找到的价值?
目前为止,我发现的最好的评估方式,就是和学生聊天。其实许多学生的痛点并非学习动机不正确,而是根本没有学习动机!另外我发现,评估动机的聊天在很多时候都会顺带的结果,就是学生会找到一个能说服自己的动机,并表示愿意为之投入精力去学习数学。
3、学习习惯
评估学生的学习习惯,我选择两个维度:
理解习惯
解题习惯
理解习惯可以分为种:
一种是追求“技术效率”,就是不断地掌握应对具体问题的方法。
这种学生通常的情况是,一道题目,听一遍,“好像懂了”;再写一遍,“不过如此嘛”;换几个数字,“咦,刚刚是怎么做的”;换一种形式,“老师,那道题我会,这道题我不会”......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遇到每个新问题都要学习新知识,他们似乎陷入一种怪圈,越努力,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越多,而自己越来越力不从心,但是却实实在在地感觉自己其实是在原地打转。这种模式广泛存在与中等空间和后进空间,在优秀空间也有少量。
跳出怪圈的办法,就是培养另一种理解习惯:追求“认知效率”,就是了解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背后的思路。
这种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时,通常需要花一段时间“消化”,一旦“消化”完毕,整个人就好像瞬间进化了一个层次,类似的问题都成了小菜一碟......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会感觉越学越轻松,尤其是在梳理完知识点之后,更是有一种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对任何题目都能够一眼看穿背后的知识脉络。这种模式出现在优秀空间的概率更大,在中等空间和后进空间也有极少量存在。
解题习惯目测多为两种:
一种是追求“结果重于过程”,就是只在乎得出问题的结果,不在乎解题过程。
这种学生通常的情况是,一道题目,思考数秒,很快举手示意完成;看他的答案,结果是对的,可是过程除了几个零散的算式和潦草的字符以外,什么都没有。毫无疑问,这种学生思维很灵活,可是在考试中常常难以实现自己的定位,原因就在于解题过程失分。
另一类是追求“过程结果并重”,就是既讲究解题过程,也在乎得出结果。
这种学生可能思维不算灵活,但是在考试中实现定位的概率会远远高于上一类的学生。能快速得出问题的结果,的确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能力;但是能用规范的过程展现自己的解题思路,体现的是清晰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有一点需要提醒,掌控学情并非提高效率的步骤之一,而是一个需要贯穿始终的原则。守住了这个原则,就可以迈出第一步了。
2016111团支部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