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孩子做游戏的主人。
孩子喜欢模仿大人的活动,父母就不妨给他买些木锹、铲子、秤、托盘这类玩具,并给他们腾出一定的空间。这样,孩子就可以轻松地玩,尽情地享受“过家家”的乐趣,同时还对轻重、大小等度量概念有了认知。玩完玩具,大人不宜采取强迫的方式逼孩子去收拾,而应用游戏的方法引导孩子,如“布娃娃累了,她该睡觉了”;“小车该进车库休息了。”这样孩子就不会有厌烦情绪,很自觉地收拾自己的玩具,为将来做事井然有序、善始善终、有责任心打下良好的基础。
2.就地取材,随时游戏。
大人完全可以利用孩子对外界事物的好奇来就地取材教育孩子。例如孩子喜欢看汽车,就多带他们去看,同时让他们边看边数从眼前经过的汽车有几辆;坐在公共汽车里,孩子想看窗外的景物,就趁机教他认大幅标语上的字词;带他们到公园散步,还可以教他辨认花的颜色和种类。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则可以启发他们综合运用各种材料,通过撕、剪、拼摆、塑造、组合、粘贴等方式,展开想象,巧妙构思,各种材料相互搭配,创造出生动有趣的画面或图案。
3.因势利导。
对活动量大的孩子来说,只有把他的精力发泄完了,孩子才能真正安静下来。每天安排一段时间,找一项运动项目让孩子好好地动一动。运动之余,做一些安静的、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游戏。
“冰棍”游戏:和孩子一起玩冰棍的游戏,数3下,大家就变成“冰棍”,只能呼吸,不能动。每次停1分钟,然后再开始,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盘腿破记录游戏:爸爸妈妈拿着表,让孩子盘腿坐在椅子上,尽可能保持不动。你们数着表,看他最多能坚持多久,家长对孩子的关爱,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也能够激发孩子游戏的兴趣。
4.给予必要引导和帮助。
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并非完全是其自发的活动,同样需要模仿和学习。特别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就更需要家长作出适当引导,激发孩子去玩。这样孩子才可以产生想象,并根据记忆、表象,运用素材去丰富游戏的内容和情节。但并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孩子都能起好的作用。家长应多关心了解孩子的游戏,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发现孩子们在游戏中有反映大人们酗酒、打架的行为,这时就应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讲清道理,说明利害,从正面引导孩子去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