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好久书,恍惚明白这个道理,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认知。
以前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记忆,记忆书里的每个知识点,这样读真的很累。
原因是长久的在知识工厂(学习)里,习惯了将记忆当成学习,当成自己在进步。
那时候记的好,就是学得好,就是在进步。现在回头想想,自己信息量是大了,但自己的认知还是在低水平层次。
对于自己和世界的认知,在学生时期的变化是不大的。改变最大的时候,是毕业的第一年,才更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
但我们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对于世界认识的提升,是被动的接收,是世界以无可阻挡的方式来到你面前,你不得不接受世界的改变。
不接受改变的,很多就宅在家里啃老了。因为无法改变世界,只好封闭自己,想要将世界挡在外面。
改变世界很难,那只有改变自己。当你开始改变自己,提升自己,会发现世界也在改变。
认识到改变的必要性,提升自己认知的紧迫,就用普遍所知的读书这一方法。
在开始读书,还是用记忆的老方法。想要去记忆所有的知识,真的太难太焦虑了。
世界那么大,信息那么多,脑子那么累,然后就放弃。面对一座山,我觉得自己努力一下,还可以攀登。
面对书籍里的信息,感觉对面一个宇宙,那不是累是绝望。估计没有人能记住所有的知识吧,那不是人能做的事。
况且每天都会有新知识出现,自己一天的记忆量,覆盖不了知识的涌出量。
然后就想着读点经典的书,至少这是存量,不会增加。但就是这点存量,也是所有整数里面的偶数离合,也是个无穷大的量。
兜兜转转,不知道怎么办,但也没停止读书。也就在最近,读的多了想的多了,突然就通了。
学的不是知识,是认知。
学的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是元素之间的关系。太阳底下无新鲜事。看不懂的原因,是自己看的是元素,是单个的事件。
将事件里的元素换一下,又成了新的事件。追寻的不是事件,是关系、逻辑、思维模型、知识结晶。
知识结晶是从古典老师所写的《跃迁》一书,看得心潮澎湃。
看到了现在自己想要的答案,知道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认。
多读几遍,再感受感受。
以前在群里听人说,一本书你读不下去,是因为它现在还不适合你,现在有点感觉了。
也许往前或者往后,这本书自己就不愿意读了,但现在它适合自己。
就像最近读完了《西游记》。以前怎么也不感兴趣,现在很顺畅的读完。
你在选书,书也在选你。不适合的书和人,真的没有缘分。
想想方法,怎么抓住这个缘分,找到两者都相适合时间,就是人和书的缘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