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献礼正剧《大江大河》,却意外成为年度爆款,口碑收视双丰收,其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我想它的故事,它的场景,成功地引起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怀旧情怀和情感共鸣,应该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吧。
回想那个物质、精神相对贫乏的年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个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精致绘本,更没有兴趣班、培优班的年代,人们的文化生活是靠什么支撑的呢?或者说是什么完成了对那个时代孩子们的文化启蒙呢?
让我带着大家一起来梳理一下吧,不过如果有两个以上相同的,你可就暴露年龄了。
一、小人书
80年代初以前那个年代,一个孩子最自豪的财富大概就是一整箱的小人书了吧。小人书,俗称画书,顾名思义,就是有图画、有文字的书。但与现在的儿童绘本不一样,它没有彩色绚烂的画面,没有精致讲究的装帧,也没有那么多引人入胜的外国童话,更没有丰富多彩的各类漫画。它一般是小开本,黑白画面,朴实简陋,讲的也大多是最地道的中国故事,像《西游记》《红灯记》《雷锋》《地雷战》《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等等,70后这一代人大多有英雄主义情节,大概就跟从小耳熟能详的这些故事有关吧。还有就是中国古代故事和传说,像《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杨门女将》《木兰从军》《三打白骨精》······当时,有很多著名的画家都投身于连环画的创作,创作出了各种风格的作品,有些作品甚至是可以流传后世的精品。
当然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小人书也在变脸,由小开本到大开本,由黑白到彩色,装帧越来越精美,内容题材也丰富起来。笔者记得上小学时得了一整套《红楼梦》连环画,珍爱至极,至今还记得书中那纤腰若束、云鬓半偏、楚楚动人的古代仕女形象。男孩子们则更喜欢《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之类的连环画,孙膑赛马、围魏救赵、假途灭虢、唇亡齿寒、草船借箭、舌战群儒……这些历史故事最初就是从这些画满了兵车战马的小人书上了解的。再后来也有了《吹牛大王历险记》《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外国经典童话的“小人书”,80年代初,根据各国文学改遍的连环画更是层出不穷,迎来了一个繁荣鼎盛时期。
可以说“小人书”不仅是那个时代青少年的重要课外读物,也是许多成年人文化娱乐的重要内容。在当时书籍普遍缺乏的环境下,一本小人书往往是被反复翻阅的,有时还会在几个孩子间传阅,文字的感受力、文学的想象力,也许就在这个反复精读的过程中初步生成了。
可惜,现在小人书几乎已经成为文物,徒具收藏价值了。但我想这种艺术形式,应该是每个时代的孩子们都喜欢的吧。
二、听评书(或者说“听收音机”)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坐在最后一节课的课堂上,急切地盼望着下课铃的响起,一想到将要发生的事情,心脏不禁咚咚地跳起来……这就是当年笔者盼着回家听《杨家将》或《岳飞传》时的情景,因为前一天正听到紧要关头,刘兰芳就又来了那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可以说,那个时代许多人最初的历史知识就是来源于这些历史演义:《杨家将》《岳飞传》《三国演义》《薛刚反唐》《隋唐演义》……还有比较新的一些作品,如《夜幕下的哈尔滨》《烈火金刚》······那时电视还不普及,收音机就成了家庭娱乐很重要的工具,夏日傍晚一家人围坐在院中的葡萄架下,一边乘凉,一边听着收音机里传出的说书人那抑扬顿挫的声音,好像回到了那个鼓角争鸣的时代。
评书是我们聪明智慧的中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通俗易懂、丰富幽默的语言,讲述着英雄豪杰、才子佳人的故事,演绎着历史风云、忠奸善恶的传奇,真可谓:说尽悲欢离合人间事,道出喜怒哀乐世上情。通过它,即使是不识字的大老粗也可以了解历史,明白善恶。记得电视剧《大染坊》里的主人公陈寿亭虽不识字,却不是没文化,他就是通过听评书明白为人处世之道,习得经商的韬略,确立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的。
“三尺龙泉万卷书,上天生我意何如?不能报国安天下,枉为男儿大丈夫。”
“说书唱戏劝人方,三天大道有中央。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
“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惹祸根苗,气是雷烟火炮。”
“人生在世天天天,日月如梭年年年,富贵之家有有有,贫苦之人寒寒寒,升官发财美美美,两腿一蹬玩玩玩。”
这些耳熟能祥的定场诗不就告诉我们很多人生的道理吗?
评书之所以能令人如痴如醉,首先是因为那些评书大师们,他们的语言表达真的是一种艺术。刘兰芳的高亢嘹亮、惟妙惟肖;单田芳的沙哑苍凉、韵致浑厚,;袁阔成的生动幽默;田连元的诙谐自然······跟现在这些读书平台的主播们相比,其艺术感染力,真是高下立见。
当然还有“小喇叭开始广播”,里面有孙敬修爷爷讲故事,尤其是他讲的西游记故事,是否陪伴过你的童年呢?
三、露天电影。
那个时代电影院只有在城市的中心区才有,而广大农村和偏僻地区看电影就是露天电影了。
那时候对很多人来说,看场露天电影是件很隆重的事,早几天就盼望着,到了当天早早就去占地方,提前在放映场上摆上自家的凳子椅子。放映前照例领导还要趁机开会讲话,可讲了没几句往往就被嘘下去了。虽然有些电影不知放了多少遍了,而且大多是些革命战争影片,可人们尤其是孩子们还是像盼过年一样地盼望着放映员的到来。
记得那时父母因为是在军队单位,所以看露天电影的机会非常多,题材也相对丰富,只是当时年龄小,有些外国电影看得懵懵懂懂的,直到后来长大了看了书,才发现《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悲惨世界》《基督山伯爵》《简爱》等等由世界名著改编的影片,在我童年时就早已看过了,虽然只在头脑中留下了不多的几幅画面,却依然鲜明。
那时歌剧、戏曲电影也很多,例如越剧《红楼梦》《追鱼》《碧玉簪》,黄梅戏《牛郎织女》《女驸马》《天仙配》,评剧《刘巧儿》《花为媒》,京剧《白蛇传》等等。虽然一般小孩子都不太喜欢那些慢节奏的咿咿呀呀,但我却也看得津津有味。甚至有很长时间,我都以为古人都是唱着说话的。
看完了,女孩子们还会用纱巾披在身上,模仿甩水袖,作出小姐和仙女的样子。也许正是小时候的经历,才打下了如今热爱戏曲的基础,甚至可以说最初的爱情观都是戏曲奠定的呢。
四、讲故事(摆龙门阵)
那时候讲故事可不像现在的睡前故事——或者由妈妈拿着一本童话书讲给你听,或者通过录音机或读书平台由声音美妙的主播们读给你听——那时是真正的“讲”故事,而不是“读”故事。主讲人往往是虽不识字却见多识广的老一辈们,他们讲的是那些口耳相传了几代人的老传说老故事:关于狠毒的继母,关于兄弟分家,关于善良的仙女等等。其中往往蕴涵着勤劳致富、好人好报、忠孝齐家等传统文化,像“鞭打芦花”的故事,我就是从爷爷口中才第一次得知的。
那时没有手机,没有电脑,还时常断电,大多数农村地区可能根本就没有通电,这反而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密切。不像现在,即使同处一室,也各自抱着自己的手机刷。那时有一个词叫“摆龙门阵”,就是大家聚在一起纳凉时聊天、讲故事。那时不仅农村有这种传统,就是“公家人”,因一个单位往往都住在一个大院里,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也往往有这种条件。
记得那时父母单位有许多大城市来的知青,有一家是从天津来的,一家三口都有曲艺细胞,吃过晚饭,一家人在大树底下给大家说评书,讲故事,表演快板和“三句半”,一家人就能开一场联欢会,真是有才的很。
五、文艺演出(或唱大戏)
那时的文艺演出,大多并不是在金碧辉煌的礼堂里,而是在露天的小广场上,也可能舞台就是两辆卡车拼起的,演员一般就是单位里或村里那些文艺骨干,当然有时也会花钱请专业的剧团来唱,那往往是在过年的时候了。
而我们军队单位就像电影《芳华》里演的,经常会有部队的文工团来慰问演出,演出的剧目也很丰富,并不是只有样板戏,例如至今我还记得看过京剧《三打白骨精》,还有几个小女孩演出的杂技“走钢丝”和柔术等节目,当时真是觉得不可思议。
那个时代,物质是极度贫乏的,精神生活也相对单调,但也有很多值得回忆留恋的地方:没有现在这样的竞争压力,没有巨大的贫富差距,人和人之间有更多的人情味,人们也单纯的信仰着一些东西。尤其是那时的孩子们,在课余可以尽情疯玩,跟大自然也有更亲密的接触。
而现在,很多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都被手机电脑和流行文化冲击得溃不成军,濒临灭绝,虽然人们在精神产品方面选择的余地更大了,可是也往往越来越倾向于碎片化的、娱乐性的甚至是低级恶俗的选择。而现在的孩子们,过着越来越同质化的西式的生活,已经是失了乡愁的一代了。
不过,也许不论什么时代,童年都是自带瑰丽的色彩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