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给社团的一位部员布置了一项老师派下来的小任务,其实这项任务已经存在了四五天,可是拖延症使得自己迟迟未做安排。31号是截止日期,我在30号的白天通知了这位部员,一个晚上,事情被做完了,丝毫没有影响,对吧。拖延症又怎样?DDL是强大的生产力呀!
拖延症的工作过程又可以这样想:倘若那位接了任务的同学也有拖延症呢?他同样会等到最后的时间才能去做,或者做得断断续续,到最终才能真正完成,而在这期间内,他可能还被这未完成的事情扰得不安宁,毕竟心里有块石头没落地。分明可以一个晚上做完的事情,就不要提前去弄,这大抵就是我对自己拖延的托词了。
类似的事情在大学校园里真的是不胜枚举。考试前的突击复习,论文在截止时间的前一刻才搞定。有一部分人的确不是这样的,他们有明确的规划和时间安排,但是在这里我只想谈一谈另一部分人――那些被DDL赶着跑的人。
有人说DDL意味着效率。一份PPT,一个晚上做出来的和两天做出来的有时并无大的区别,因为那两天可能只是在磨洋工,慢悠悠地查找资料,慢悠悠地修改动态效果,仿佛自己做了很多的事情,图个心理安慰。可是如果被强制性要求一个晚上做完,一切无关紧要的部分就统统被压缩了,时间被用在了刀刃上,效果依然不错。事情做完的时候并不轻松,这是自然的。在速度很快的时代生存,效率诚然是可以拯救你的利器。
有人说DDL可以激发潜能。一本理工科的教材,对于平日里不很愿意学习的同学而言,在考试周就是新书啊!平日里:看看书吧,好像看不懂的样子,怎么办呢?算了,先这样。考试周:这个是考点啊,这个必须会,于是就会了。看来头脑也是贪图享受和安逸的家伙呀!不被威胁就迟迟不肯工作。我们已经过了那个时期,那个用很大量的时间掌握有限知识的高考前三年,我们现在所处的时期,是用少量的时间迅速掌握很多新鲜知识的大学。像高中那样去学习可不可以?不是不可以的,但是那样的话就丧失了转型的机会,大学是一个衔接的阶段,短期内迅速掌握知识是一种能力,能够伴随一生的能力。一些人不得不通过外在的DDL才能强制自己去做事情,也算是一种无奈之举了。
对于拖延症,大多数人讨厌这样的自己,总是想着:下次一定要提早做完事情,不能像这次一样搞得焦头烂额。可是到了下个DDL,情况仍旧如此……我们看了那么多有关时间管理的书籍,却还是会在DDL之前慌里慌张,还是过不好自己的生活。你真的是过不好吗?还是只是自认为过不好?对自己不满意是一种良性的状态,这会激励人们去成为更好的自己,可是失败同样会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如果难以改掉拖延的毛病,如果难以做到在DDL前几天完成任务,那就去接受它吧!接受DDL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把它内化到自己的日程里。拒绝慌张,坦然面对。
回到布置任务的这里来。老师给了学生们一个月的时间去准备一份大作业,可是大多数人可能只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即最后一周。表面是一种情况,实际却是另外一种情况,所谓的表面光鲜罢了。对于那种只给了很短准备时间的老师,同学们表示不开心,觉得时间太紧,可是细想来呢?一样一样了……
最后,你恨DDL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