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来厦门已近三个月,生活开始了别样的节奏。
厦门的交通建设很完善,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缩小了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里交通工作者自然中表现出来的人文情怀,也一次次拉近了人心与人心的距离。
周六早起赶车,去岛外的集美拜访朋友。六点多的厦门阳光明媚,公交车上人还没有到高峰时段的拥挤。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窗外风景,这一刻的厦门是柔情的。
车开没多久,前座大叔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在公车上悲歌,用最浑浊的闽音。车上的年轻人惊异,纷纷换座到后面的座位。几位老人还在自己的位置上,看着这个中年人的悲伤,世路已惯,对这般事,他们坦然。
“不要再哭了,也别唱了,公交车上还有其他乘客呢。你告诉我他们的电话,我帮你联系他们好吗?”司机师傅一边开着车一边劝慰,显然之前两人已经开始对话了,“他们”应该是大叔的家人。
“我没带手机,不记得他们号码了,家人也不在这边”大叔停下了他的曲调,开始摸自己的行李包,那是典型的农民工包,终于摸出了一张邹巴巴的纸条,“你打这个电话吧。”
电话拨通了,或许是大叔的亲戚。师傅告诉对方在哪接他。中年人接过电话,口气很硬,挂完电话又自主地哼起歌来。
“你吃过早餐没?”师傅的视线落在车前进的方向,关心着这个看上去一无所有的人,也许有,就是身边那仅有的包。
“哪里吃过,全身没有一分钱。”大叔嚷嚷着,天气热起来了,脱起了他的外套。“上车到现在,肚子很饿。”
车到一站,师傅起身,普通话里满满的闽南腔,亲切而感人。他向全车的人说抱歉,稍等一下,开门下车。我看表,与朋友约定时间将近,心里有点急。
中年人和老人们说起了自己的伤心过往,出门打工几十载,一无所获,家里都扔给了老婆,孩子也顾不上。生活茫茫,不知哪里找奔头,叙述声中都是吟叹,语气颓丧不见希望。老人们纷纷安慰,生活再难,人总得向前走,路还很长。公车前部,他们的对话像课堂,后车的我们是生活的学生。
两分钟后,师傅回来了,左手提着一袋包子,右手是热腾腾的豆浆,满脸大汗顾不上,还是一脸歉意满口失礼。转身把买来的早餐给了中年人,迅速启动公车,下一站,SM广场。
中年人吃着师傅买的早餐,嘴里的曲终于得空休息。包子味飘香,弥漫公车,那香味飘进脑海里,令人遐想,一个公车师傅买了份早餐,无声中带给我们一份精神早餐。
几位老者赞许不已,让中年人要感恩,碰到这么好的公车师傅,帮你联系亲人还给你买早餐,不要在公车上唱歌了,公共场所要注意公共秩序......老人们你一句我一句的教育着,大叔频频点头,刚才那一脸的阴霾在早餐的使用中也慢慢的褪去。
一个城市的文明,不在于高楼大厦,也不在车水马龙,在于人的精神,人的文明,尤其是那些我们平时不注意的人民群众。公车师傅不一定有多高的学历,多深的学识,一份早餐,却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的文明,这座城市里人对人的关怀。
想起木心先生的文章《同车人的啜泣》,文中那个为生活和家庭所迫的年轻人,无助地在公车上啜泣,先生用诗和对话的叙述方式,表达了对他的关怀,虽最终也没能给他安慰,但最后青年终究是又可以快乐地“应和着伞的旋转而吹口哨,头也因之而有节奏地晃着晃着”,走向了新的生活。或许我们都希望,公车上的那位中年人,也可以提起自己的行囊,迈起坚实的步子,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困难。
我的站到了,下了车,一轮美丽的朝阳在海滨远空升起了,光线柔和的照进了我的心里,早餐的味道还在飘香......
文 | 一枕清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