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

作者: 静女其姝_fa6a | 来源:发表于2023-09-17 23:27 被阅读0次

    人唯有在感觉自己有价值时,才有勇气。一切烦恼皆来自“人际关系”。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的作者是岸见一郎、古贺史健,岸见一郎还有一本书《不管教的勇气》,生活中很多时候真的需要勇气。

    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被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本书作者岸见一郎是阿德勒心理学的追随者。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有“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之称,他在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竞争、愿望,并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奋力拼搏、追求优越以适应环境,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能力。阿德勒学说以“自卑感”、“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

    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如果一味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就会陷入“决定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如果我们现在感觉不到幸福,活的很痛苦,甚至想要变成别人,是因为我们不爱自己,我们要做的是悦纳自己。

    我们虽然对现在的生活、工作、处境感到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因为要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我们宁愿选择后者。

    我们感觉讲道理太麻烦的时候,就想用更加快捷的方式使对方屈服,于是就采用了“愤怒”这种方式。其实愤怒只是一种可收可放的手段而已。举个例子:一天,母亲正在和女儿争吵,这时,电话铃响了起来,“喂喂?”刚拿起话筒的母亲声音中还带着一丝怒气,但是,在听到打电话的人是女儿的班主任的时候,母亲的语气马上变得彬彬有礼了。就这样,母亲客客气气的和班主任交谈了大约5分钟,挂断电话,又勃然变色,继续和女儿争吵。

    我们由于太惧怕人际关系所以才变得讨厌自己,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

    阿德勒还指出“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想故意炫耀自己很优秀,担心如果不这么做的话,就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可。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比较。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

    承认错误不代表我们失败了,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但是,我们很多人都会陷入权力之争,试图让对方屈服。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认为,承认自己的错误就等于承认失败。

    真正的爱是什么样的呢?当我们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时可以无拘无束,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

    我们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犹太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比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事,你无法左右。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是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世上的父母总是说“为你着想、为你好”之类的话,但是,父母的行为有时候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面子、虚荣、支配欲。这并不是说我们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的时候,父母要随时给予帮助,在孩子没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苦恼于与孩子之间关系的父母往往容易认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把孩子的课题也看成自己的课题,只考虑孩子,失去自我。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八面玲珑的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及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比起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更应该关心的是自己过的如何。

    人生没有普遍性的意义,但是我们可以赋予人生以意义,而能够赋予人生意义的只有自己。

    最后,我想用“尼布尔的祈祷文”来总结,“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请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被讨厌的勇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opw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