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是赚钱工具
“丧偶式育儿”“诈尸式育儿”……诸如此类的话题近年来越炒越热,人们纷纷批判爸爸们的不作为,老公们的“大爷”作风。
读书摘录众所周知这现象的形成是有历史原因的。女性解放男女平等了这么多年,让我们忽略了几千年传统家庭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但其实它的影响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大还要深远。这不是某一方完成的角色分配而是一种共谋和潜意识选择。
案例分享:
一个18岁的孩子对他爸爸的评价用了一个比喻:“爸爸是赚钱工具”。说这句话的时候不带任何情感。当他找到心理咨询师的时候是因为人际关系问题的。18岁,应该上高三因为休了一年学现在继续上高二。但无法与学生融入一起。同学们感兴趣的他都不感兴趣。爸爸一直在外打工。不擅表达对。长久以来这个父亲表达爱的方式就是给孩子买东西。儿子过生日一万多块的遥控飞机就直接买给他。这对父母都是从农村出来,小时候吃了很多苦。其实自己非常节俭,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日用都是最简单的东西。但对于小孩却是极尽大方,甚至可以称得上奢侈。从小到大只要孩子想要他们都会尽可能去满足,花钱成为他们表达爱最主要的方式。
读书摘录其实,有这样想法的家长特别的多。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父母总是恶补小时候的自己一般,给于孩子自己曾经梦想中的一切,将孩子培养成“富二代”的标准形象多年后他们才发现不知不觉间孩子将一切看做理所当然,不感恩,不自我努力,像寄生虫一般赖在家里,走不出去。
在这个家里爸爸成了家庭的影子,母子间却相互依靠陪伴谁也离不开谁。
青春期,是孩子处于孩子和成人之间的过渡期,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说,“青春期孩子需要完成自我认同,会面临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它的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读书摘录这个孩子青春期过渡的失败与父亲的缺席有莫大的关系。在孩子离家进入社会集体的过程中,爸爸扮演的是一个榜样的角色,是规则的制定者,需要在孩子在外遇到挫折往家里逃的时候推他给予他一定的力量和压力 更需要一次自己的亲身经历给予孩子一些引导和建议。相反母亲的过度保护过度包办让他对自己的能力评价非常低。这样的家庭的秩序是错误的,孩子是这种错位的受益者,也是受害者。
温尼科特说:“父亲们活下来、活下去,在孩子的童年里不死亡,不退场。熬过生活的艰辛,熬过妻子从对你到孩子的情感转移,熬过孩子对你的亲近和依恋,熬过他们对你的理想化,熬过他们的愤怒,熬过他们的失望,熬过他们一会儿把你视为神、一会儿视为虫的戏剧性起伏,最终在他们心中称为一个普通的但却深爱着他们的老男人。你还站在那里你,还坚韧地存在着,因为你是父亲”家庭位置缺失的父亲一个阶段都没有熬过,他早早退场,带着悲愤,远离了孩子,也摧毁了孩子。
丈夫却要活下去,阵地便不能丢,妻子是自己的,对于孩子一样拥有责无旁贷的教导责任。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一旦错过必然后悔莫及。
父亲们不要再做“赚钱工具”“摆设”“养子”,在家庭中“活下来活下去”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为孩子的成长留下属于爸爸的印记。爸爸这个光荣的称呼会伴随孩子一生将带给他们无可替代的影响。
读书摘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