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在网上观看了苏明强教授的《确定位置》这节课,内心感到很是愉悦。看一节名师公开课,就像看了小品,相声一样的感觉。以前这种感觉只有浙江的俞特可以让我做到,而今天发现苏教授也能呀。看来,内心膜拜的的对象又增加了一个。苏教授完全摆脱了教材,利用自己独特的设计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极大的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而且牢牢抓住了数学的本质,整节课简约而不简单。
课堂上,苏教授从让孩子猜测一个吸铁石开始,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预设性的猜测孩子可能说到红吸铁石会在黑板的中间偏下的位置。让后让孩子去寻找准确的位置,孩子发现仅仅依靠生活语言很难定位红吸铁石的具体位置,引导孩子进行数学的思考。在把这个红吸铁石标记为0后,在红吸铁石右边一尺(常用的长度为20厘米的学生尺)处放一块黄吸铁石,让孩子标记。多数孩子能想到标记为1.顺次标记为2,3等。(一维上的线段确定位置就顺利的建立了。)
课堂真真精彩的地方来了,在2的上面一尺处放了一个黄吸铁石,请孩子们描绘出这个吸铁石的位置。两个孩子描述为——1.在第2个吸铁石的上面一尺处,不拐弯。2.在2的上面,直直的,离开它有一尺处。老师抓住两个孩子共同的地方2,一标记下来了。把其他的语言檫掉。然后问道:我只留下2 1,你心里舒坦吗?孩子:这样一来,我根本就不知道老师您在说什么,都是蒙的。假如,老师这样描述一下,看看是否清晰呢?2指的是从标记点开始,由左向右数两尺,而这个1则是由下到上数一尺,这样心里能接受吗?孩子:这样子的话,我能接受,并且完全明白老师的意思。……
就这样,在谈话中就把数对的规定性知识给讲解清楚了。真乃是说着说着就把数学内容给上了。甚至孩子们还不知道老师已经在上新课了,而且马上就要上完了这节新课。接下来的时间,老师重点让孩子考虑2 1这样表示是否还有要完善。比如,会看成了21;当孩子们说要加顿号的时候,又会看成2.1;当孩子说加分号的时候,又不简洁(因为,分号有两个符号),最后,引导出(2,1)来。
孩子们对这种课堂很是喜欢,说的话也是相当的精彩。看来,能否引领孩子关键在于教师,如果教师的功底到了,一切都OK了。就好比到了武林高手中的花草也能伤人的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