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了个唐·后会无期

作者: 刀客特唬 | 来源:发表于2018-10-12 00:11 被阅读67次

    《春夜别友人》·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诗意为:你不吭声,我不说话,只见那蜡烛缓缓地吐出青烟,杯盏静静地面对着佳肴。饯别席上,不由让人想起曾经的友情岁月,不由让人打量未知的艰难前程。夜啊,虽然很慢,但也不可挽回地流逝了。看那明月,落下高树,悄悄隐藏;看那银河,陷入黎明,渐渐淡去。啊,我该动身了。此去洛阳,悠悠漫长,这般聚会,哪年才能再来一场?

    睿宗光宅元年秋(公元684年),陈子昂到洛阳上书,得到了武太后赏识;所以这首诗应该是写于684年春,不能更早了。这笔时间账我算过。你看,陈子昂家在四川射洪,到河南洛阳(武媚娘长期待在洛阳,甚至在光宅元年将洛阳改称“神都”!)有两千多里路。就现在的交通条件而言,步行得十来天;自驾的话也就十来个小时,完全可以说是朝发夕至。基于唐代的道路基础设施差,还没有手机导航等,以陈子昂的身板儿(当时二十四五岁吧),走个···两个月吧,肯定到了。更何况小陈还是富二代,有钱,怎么着也得骑马吧,那就更快了。如果他买得起赤兔的话,那家伙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最多两天就能到。(前提是不迷路,而且没遇见碰瓷儿的。)

    这么说来,路程也不是特别远,那小陈悲伤个啥?还说什么“此会在何年”?原因就在于他此行的目的,不是旅游,不是走亲访友,而是求仕。一入江湖,身不由己;而官场恰恰是风波最多最险的混乱江湖。所以,这“悠悠洛阳道”,说的不仅仅是道路里程,更是一去难返的人生转折。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说的固然是惋惜,但也表明了子昂“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态度。当然,也可以看作是他回头无岸的谶语吧。因为,十八年后,他就死在了那片江湖的暗流之下。

    悠悠洛阳道,此会已无年······

    顺便说一句,光宅元年那一年,二十郎当岁的陈子昂入京了,而46岁的骆宾王跟着徐敬业起义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了个唐·后会无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otwaftx.html